廖明輝:《海納百川》輿情瞭望 人形機器人 美中誰勝出

美國與中國作為世界科技強國,雙方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競爭日趨 白熱化,逐漸成為人工智慧技術競賽新戰場。人形機器人涉及三大核 心技術:感知系統(視覺、觸覺、環境識別)、運動控制(關節靈活 性、平衡能力)以及決策推理(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這些技術決 定機器人是否能夠真正模仿人類行動並適應複雜環境。

美國優勢在於強大的AI技術與先進晶片。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 ,展示卓越的機械靈活性與AI自主學習能力,而波士頓動力的Atlas 機器人則擁有全球最先進動作模仿與跳躍技術。

中國則憑藉供應鏈整合與製造優勢迅速崛起。值得注意的是,中國 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受益於電動車技術轉移,例如比亞迪、小米、華為 等企業,正在將在電池管理、感測技術與電動驅動方面的經驗應用於 人形機器人領域,迅速縮小與美國技術差距。

美國深知晶片與AI技術是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因此持續加強對 中國技術封鎖。先後限制輝達的A100、H100高階晶片出口中國,並聯 合荷蘭禁止中國獲取先進極紫外光微影機(EUV),遏制中國半導體 技術發展。

然而,中國並未因此停滯不前,而是採取舉國體制方式全力推動人 形機器人發展。例如,上海建立「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訓練場,透過訓練100個人形機器人採集數據並進行應用場景驗證 。此外,華為昇騰(Ascend)910C晶片「良率」提升與開源人工智慧 「DeepSeek」等,成為中國突圍美國封鎖重要戰略。

在中國,今年將在北京舉辦世界人形機器人「一會一賽」,象徵中 國對人形機器人落地運用的高度重視。「一會」是世界人形機器人運 動會,賽事涵蓋田徑、足球、應用場景及綜合技能等。「一賽」則是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將在北京亦莊機器人產業園區舉行 ,讓人形機器人挑戰21公里半馬賽事,須在不更換電池情況下奔跑, 距離最長者,將獲最佳耐力獎;速度最快的機器人將獲最快速度獎。

未來,美中競爭可能出現兩種局面,一種可能情況是技術互補,美 國專注於人形機器人的AI決策與高端應用,中國則主導硬體製造與供 應鏈,形成全球分工模式。另一種情況則為市場脫鉤,雙方透過技術 封鎖與政策補貼,各自發展獨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生態系,導致全球 市場分裂為「紅色供應鏈」與「非紅供應鏈」兩大陣營。無論如何, 人形機器人將改變全球勞動市場、產業結構與國際科技競爭格局。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10/海納百川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