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向來為世人關切,但從來沒有如同此次備受矚目。延續2020年川普與拜登兩位老人的再次對決、拜登辯論表現差而聲勢重挫、川普遭受槍擊受傷、拜登宣布退選,以及拜登副手賀錦麗正式接替,其間峰迴路轉令人目不暇給。除了宛如戲劇性變化外,選舉結果對於世界影響深遠,各國均在盤算如何因應美國政局的可能變化。
美國是以州為單位,主要是以普選票勝出即全拿選舉人票,由選舉人制度決定總統的獨特制度;在此種「勝者全拿」的原則下,爭奪「搖擺州」成為選戰的主軸策略。特別是近年來美國國內社會趨於對立,更加走向兩極化,被歸類於搖擺州的數目大減,雙方競選資源更集中在為數不多的搖擺州。
根據統計,在20年前選舉時美國50個州中,大約有20州雙方得票率差距在10%以內,屬於競爭較為激烈的州;而在此次選舉已降至個位數,各州的政治色彩更加明顯。
而在最近二次大選中,雙方在關鍵搖擺州的得票差距更縮小至2%,甚至1%或更低。難怪有形容是全球80億人深受美國選舉影響;而美國選舉雖由1億6,000萬選民投票來決定,但選舉結果卻是由幾個搖擺州中的極少數關鍵選民所決定。
特別是除了兩大黨候選人之外,亦有其他小黨候選人參選,在過去二次選舉中,小黨在關鍵搖擺州得票數,大都高於兩大黨的得票差距。所以是否有其他候選人在搖擺州參選,也成為左右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使得總統選舉的不確定性更高。
在拜登宣布退選前,川普一直保持領先。不過賀錦麗取代拜登後聲勢上揚,特別是在大多數的關鍵州中,更逆轉原先拜登落後的情勢而後來居上,但是差距都非常有限。川普也調整競選策略,更加專注於經濟政策,重批美國目前經濟成長為高物價所侵蝕,影響到庶民生計;也針對幾個關鍵搖擺州的經濟困境,批評拜登政府的政策失靈。
目前仍難以斷定誰會勝出,在模擬可能的情境中,甚至還有出現雙方選舉人票打平的結果。必須在選後,由目前共和黨居多數的眾議院選出總統,以及目前民主黨占多數的參議院選出副總統的特別情況,由此可見競爭之激烈。
對於台灣而言,無論誰勝選,將面對美國對中國大陸制裁必會加碼,美中對抗程度升高,以及各國將經濟安全視為產業政策上位的情況。台灣在美中貿易戰下,對中國大陸經貿依賴下降,而與美國經貿互動升溫,供應鏈也發生明顯變化。未來必須在關鍵礦物來源、對外投資管理、進出口貿易管制,以及供應鏈韌性,多層面強化台灣的經濟安全,加速建構台灣經濟安全的整體政策。
其次,由於川普主張對所有美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可能會觸發全球貿易戰,增加通膨壓力衝擊經濟並影響金融市場。而若賀錦麗勝選,雖然政策不會比川普強硬;但是以美國優先,維護美國利益的經貿政策不會改變,全球還是有走向貿易保護的傾向。
另外有關川普對美國防衛台灣,台灣必須交「保護費」,以及台灣搶走美國半導體生意的說法,使得台灣普遍對川普產生疑慮。不過無論未來發展如何,台灣必須體認在美國「抗中保美」的推波助瀾下,如何厚植台灣實力,確保既有產業優勢,避免被他國超車,才是最有效的「保台」策略。
作 者: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2024/08/29
原文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9/8192358?from=edn_course_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