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川普關稅談判角力:韓國經驗分享研討會》韓國經驗總結

在10/16《川普關稅談判角力:韓國經驗分享研討會》中,韓國西江大學國際貿易教授許允(Heo Yoon)指出,美國的經貿與外交走向已呈現結構性變化,而非短期現象。

因此對臺灣而言,如何「因應長期趨勢」、「強化內部共識與外部韌性」成為未來政策的關鍵課題。

他以韓美關稅談判經驗為例,歸納出七項核心教訓,供我國參考。

韓國經驗的七項重點

1️⃣ 制定戰略性方法
   在半導體、生物製藥、AI等頂尖技術領域與美國生態系統合作,共創創新;同時,善用韓國在造船等具相對優勢的產業發展潛能,並聚焦於經濟安全議題(穩定供應鏈、保護數據、防止技術外洩),以填補美中「有限脫鉤」留下的空間。

2️⃣ 政策再包裝
   整合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投資方向,呼應美國政策目標,例如提出「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等合作倡議。

3️⃣ 掌握美國風險
   評估美國內部政策不一致、高勞動成本及簽證制度等限制,預先調整企業布局。

4️⃣ 由防禦轉向主動
   面對美方可能設定「談判先例」的策略,各國須審慎因應,以避免不利條件被制度化。

5️⃣ 態度重於邏輯
   談判時應避免過度聚焦貿易順差或FTA條文,而以「如何協助美國實現產業重建」為論述核心。

6️⃣ 內部共識的重要性
   對內溝通與對外協商同等關鍵。若國內政治分歧過大,將削弱整體談判籌碼。

7️⃣ 推動出口多元化
   避免出口市場與產品過度集中,以分散地緣政治風險。

💡儘管臺韓兩國在國際角色與談判條件上存在差異,韓國在「內部整合、策略布局與對美互動」上的經驗,對臺灣仍具重要啟示。
未來,臺灣在面對全球經濟秩序重構與區域供應鏈調整時,應同步強化產業競爭力與社會共識形成,以確保在國際談判中維持靈活與自主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