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川習會」後,美中兩國將原定於今年底結束的貿易休戰期延長一年,但美國企業供應鏈「去中國化」的步伐並未減緩,已從製造業和高科技領域擴展至消費與服務行業。專家認為,此次美中貿易休戰實為「備戰」,美方正為更深層次的經濟脫鉤做準備,這將對中國經濟產生結構性衝擊。
美國企業撤出或縮減中國業務
在美國收緊對華科技出口管制背景下,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11月13日表示,受制於出口管制,預計其2026財年在中國的芯片製造設備支出將下降。
應用材料執行長加里‧迪克森(Gary Dickerson)表示,由於美國更嚴格管制,該公司已無法向中國內存芯片部門和成熟製程芯片製造市場供貨。受出口限制影響,公司服務業務收入也被削減。應用材料在中國的銷售額占其營收比重,已從近年來的近40%降至約25%左右。(延伸閱讀:美出口管制奏效 應用材料公司擬減中國支出)
在川普與習近平談判後,先前擴大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俗稱「50%規則」)已暫時中止一年。應用材料高層證實,這項規則暫停實施可重新啟動該公司全年約6億美元的銷售。但川普政府強調,該規則只是暫停而非撤銷,延期結束後將自動恢復。
除上述科技和製造企業外,包括星巴克(Starbucks)、百思買(Best Buy)、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優步(Uber)、麥當勞(McDonald’s)、亞馬遜(Amazon)、蓋普(GAP)等美國企業近期也出售或縮減了在華業務。這反映出「去中國化」趨勢已從高科技領域擴展至消費和服務行業。(延伸閱讀:美中競爭下 星巴克等美企拋售中國業務)
美大型企業頻傳啟動「去中國化」戰略
《華爾街日報》11月15日(週六)報導,美國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今年早些時候決定停止在美國製造的汽車中使用中國零部件。
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及其供應商已將部分中國產零部件替換為來自其它國家的部件,目標是在未來一至兩年內完成全部轉換。
自COVID-19疫情擾亂中國貨物供應以來,特斯拉持續減少對中國產零件的依賴,並鼓勵中國供應商在墨西哥等地生產零件。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今年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後,特斯拉加速執行這一策略。
美中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進一步凸顯該戰略的緊迫性。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幾週因中荷貿易爭端導致汽車芯片供應中斷,在特斯拉內部引發加快零部件供應多元化的討論。(延伸閱讀:消息:特斯拉開始剔除美製汽車的中國零件)
在電池供應鏈方面,特斯拉正致力於在美國生產磷酸鐵鋰電池。特斯拉首席財務官瓦伊巴夫‧塔內賈(Vaibhav Taneja)今年4月表示,公司正努力「確保從中國以外的供應商那裡獲得額外供應鏈」。特斯拉已停止在美國製造業務中使用中國寧德時代提供的磷酸鐵鋰電池。
此外,美國另一家汽車大廠通用汽車近日也傳出,要求數千供應商撤出中國。據路透社11月13日報導,四位知情人士透露,通用汽車已指示其數千家供應商從供應鏈中移除中國製造零部件。
通用汽車高管要求供應商為原材料和零件尋找中國以外的替代來源,目標是最終將供應鏈完全撤出中國。部分消息人士稱,通用汽車已為部分供應商設定2027年的期限。(延伸閱讀:消息:通用汽車指示數千供應商剔除中國零件)
通用汽車是在2024年底向部分供應商傳達該指令。2025年春季美中貿易衝突因關稅問題升級後,這項工作的緊迫性顯著加劇。此次指令針對供應給北美製造車輛的零部件和材料,北美是該公司全球主要汽車生產基地。
通用汽車全球採購總監希爾潘‧阿明(Shilpan Amin)上月在會議上表示,供應中斷風險已迫使汽車製造商放棄只從成本最低的國家採購的模式。他強調:「彈性至關重要——確保你對供應鏈擁有更多控制權,並且確切知道貨物來自何處。」
專家:美中貿易休戰實為備戰 脫鉤趨勢不可逆
對於美企「去中國化」趨勢,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表示:「去風險到極致就是脫鉤。」他指出,拜登時代專注於高科技產業領域的去風險;現在連礦物資源也納入去風險範圍。「現在就是在脫鉤的過程中,雙邊都在減少對對方的依賴。」
而對於美中貿易戰近期降溫,王國臣認為,當前狀態「確實是休戰,但更精準的說法是備戰」。他指出,11月初的美中經貿協議「基本上是開戰宣言,不是休戰或停戰宣言」。
王國臣分析,美方要求中國延後一年實施稀土出口禁令;中方關注的50%穿透性規則也延後一年,「雙方約定一年後再開戰」。他注意到,中共黨魁習近平在協議中並未要求美國放鬆芯片管制,會後仍強調持續芯片自主化,中國數據中心現階段已開始全面採用國產芯片。
王國臣認為,雙方都在構建各自陣營。他預測:「未來衝突只會更加激烈,『去中國化』的層面也會越來越廣泛。」
美中結構性矛盾未解 西方供應鏈重組成定局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則分析,美企「去中國化」趨勢,源於「美中關係的結構性轉變」。
他列舉三大原因:政治與意識形態不確定性導致企業擔憂法規不可預測;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台海、南海等區域緊張局勢上升;美國政策架構全面去中國化,包括《降低通脹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等立法。
孫國祥指出,企業實際行為已證明脫鉤真實存在——越南、印度、墨西哥的外國直接投資飆升;蘋果、戴爾、惠普均將部分生產移出中國;歐盟也開始跟進去風險政策。「『去中國化』不是政治口號,而是供應鏈與企業實務上已發生的事實。」
在供應鏈重組戰中,孫國祥認為美國占據上風。美國成功推動台灣、韓國、日本企業將部分產能移出中國。中國已不再是全球製造的首選。在科技戰方面,美國在先進製程芯片、人工智能模型、光刻技術等領域仍處領先地位。
而美中所謂休兵「只是暫時不加新關稅」,在農產品、稀土等局部項目上做技術性調整,「不代表關稅會全面撤除,或中國會重新回到全球供應鏈中心地位」。
孫國祥強調,休戰「不是和平,而是戰略性停火;不是和好,而是雙方都需要時間調整布局」。結構性矛盾並未解決,關稅已成為長期工具,美國策略已從貿易議題轉向國家安全導向的經濟政策。(延伸閱讀:白宮公布清單 詳述美中經貿關係協議內容)
分析:中國經濟前景堪憂
對於中國經濟前景,王國臣認為北京已「優先把所有經濟資源用於科技自主發展」。但他指出,芯片或半導體產業是全球分工體系,不是一個國家可以獨立完成。
「如果不改弦易轍,大概兩到三年內中國經濟一定會出問題。」
孫國祥則預警,「去中國化」將產生「深遠、結構性且難以逆轉的衝擊」。製造業外移將導致就業市場受衝擊;外資撤離意味技術流入終止。
他認為,中國可能「被迫走向內循環的封閉經濟,但這個模式很難維持長期經濟增長」。
資料來源:大紀元2025年11月16日訊
記者:李淨、駱亞採訪報導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