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5年經濟成長受惠於AI商機,預估大幅上修至5~6%,不過,仍面臨貿易風險、產業兩極化以及AI泡沫化三大隱憂。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提到,今年台灣的GDP,中經院估計約為5.45%,原本大家認為,由於關稅存在不確定性,下半年經濟可能會受影響,不過,晶片關稅事實上一直沒有實施。以季度來看,今年第一季GDP約5.45%,第2季將近8%,第3季約5.82%,第四季可能下降至2%多,綜合全年,GDP大約落在5.45%。
王健全在節目《TODAY財知道》指出,目前AI需求仍在,所以台灣經濟不會太差,不過AI的資本需求太高,要再往上也是有困難,所以產業兩極化必須要注意。他提到,現在台灣的出口需求裡面8成來自電子光學,電子光學裡8成來自AI、伺服器這些東西,但是傳產不好,服務業也因為傳產不好,可能會影響到無薪假、就業,會影響消費,所以服務業跟著下來,所以台灣現在兩極化的現象值得注意。
王健全表示,將來如果晶片關稅課了,可以到美國投資的公司可能會豁免關稅,但是毛利比較低的、沒有能力去美國投資的,可能會相對掉隊,所以將來可能科技裡面也會有兩極化現象。特別是我們的成熟製程,中國不能做先進製程、成熟製程,華為慢慢的進口替代,它的自主化也可能對台灣成熟製程的IC設計業產生衝擊。
王健全續指,台灣過去對中國出口占比太高要分散風險,所以一隻腳拔出來,但是一隻腳踩到美國這個窟窿,目前台灣的出口成長一直增加、順差也一直增加,台灣如果用量體來看,我們GDP相對是小的,如果順差除以量體來說,台灣是比日本、韓國都高,這是美國總統川普可能報復的一個很大的標的。
節目主持人阮慕驊直言,「所以台灣為什麼(關稅)20+N%,主要原因可能也是在這方面,對美國順差太大了。」王健全隨後回應,所以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風險,產業兩極化,對於政府政策制定很困難,比如說今天要提升匯率,高科科技或許可以承受,但傳產其實很難承受。
資料來源:2025-11-14 風傳媒
記者:李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