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相關硬體與設備需求強勁,帶動製造業景氣止跌回升。中經院昨(3)日公布10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50.3,結束連四月緊縮、重返擴張區間。
10月製造業中新增訂單與生產同步轉為擴張,是此次PMI回升主因;而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雖回升至41.5,但仍處緊縮區間,顯示企業對後市態度保守。
中經院長連賢明認為,這波回升呈現不均現象,AI、電力及機械等產業鏈相對穩健,傳統產業仍偏弱,對整體PMI形成牽制,需求端仍顯低迷,未來六個月展望仍偏保守,「只是沒有原先預期的悲觀」。中經院副研究員陳馨蕙認為,地緣政治多變與關稅風險未解,企業對未來仍偏保守觀望。
中經院指出,製造業新增訂單與生產呈現好轉,除步入產業旺季外,還因為客戶陸續開出明年的訂單,所以達到拉抬效果,只是業者普遍認為訂單透明度仍低、長單不足,六大產業未來展望皆為緊縮,預計觀望至明年首季,狀況才會更明朗。
另外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則續升至54.4,為連八月擴張。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指出,PMI與NMI雙雙回升,顯示AI帶動的製造動能仍強,特別是半導體與供應鏈相關產能仍具支撐。
美中領導人川普與習近平日前舉行「川習會」,連賢明指出,這次會談「比較像是已寫好結論的高峰會」,雙方重大分歧並未縮小,實質進展有限。
至於對台灣影響,連賢明指出,美方正思考如何讓更多半導體產能留在美國,但受限於勞力短缺與法規約束,即使課徵高額關稅,也可能轉嫁成本給消費者。
2025/11/04 02:04:56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洪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