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輝
當代軍事衝突不再限於炮火與兵戎相見。面對中國對台灣的壓迫手段逐漸轉向模糊、隱蔽且具「可否認性」戰略,即所謂「灰色地帶行動」。這些行動通常不跨越傳統戰爭門檻,卻足以改變地緣政治態勢與既有秩序。
中國對台灣的壓迫手段不再仰賴武力,反而逐漸轉向隱蔽且具「可否認性」的「灰色地帶行動」;示意圖。(路透檔案照)
由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及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舉辦的「2025台海防衛兵推」在9月26日出版總結報告,提出兵推六大關鍵發現,包括「灰色地帶」衝突的交戰規則、由演轉戰、外離島遭封鎖或隔離、司法隔離、兵力東遷及東部防衛等面向。無獨有偶,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也在近日公布《群體中的信號:揭露中國在台灣周邊「灰色地帶」海上行動的數據》,系統性分析中國如何利用「漁業活動」作掩護,派遣具雙重用途或匿名船隻,在台灣周邊海域從事情報蒐集與區域封鎖等任務。
這份報告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止於指認中國戰略的外顯行為,更建立一套分類框架,透過自動識別系統(AIS)資料、解放軍軍演區域圖資與全球漁業觀測等開放資料,精準篩選出具可疑行為模式的漁船。例如,128艘被標記為可疑的中國籍漁船,在非漁業熱點區長時間滯留、並顯著低頻使用AIS,甚至在進出演習區時變更識別訊號。這些行為模式清楚指出它們的角色早已脫離漁業用途,轉向服務於國家戰略的前哨工具。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9月26日舉行「台海防衛兵推總結報告」新書發表會,由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主持。(資料照)
對台灣而言,這類「低強度、持續性」戰略滲透,正迅速侵蝕主權邊界與防衛縱深,對傳統防衛體系造成重大挑戰。在「不戰而屈人之兵」戰略主導下,中國運用海上民兵與海警力量,不需開戰即可塑造既成事實。而台灣若無足夠能力偵測、揭露與反制,將使「模糊戰爭」戰略得以無聲擴張,削弱國際社會對台灣經濟穩定信心。因此,建構「透明、即時、協同」應對架構,已成為台灣當務之急:
首先,台灣需與美方推動設立的「聯合海上異常分析中心」(CJ-MAC)合作。將開放來源數據整合納入台灣本地海事監控系統。透過AI自動化分析大幅縮短情資處理時間,並優先標示高風險目標以提升巡邏與應變效率。
其次,透明化是破解灰色地帶行動最大利器。台灣應建立「台灣海域透明度儀表板」,將AIS資料、軍演動態與可疑船隻資訊視覺化,提高資料可驗證性與警覺性,強化民間對中國不對稱戰術識別能力。
第三,將可疑船隻及其背後經濟網絡「具名化」處理是提升行動代價有效手段。若能對行為異常船隻定期公布「黑名單」,由政府協調與保險、航運與港埠業者合作,實施入港限制與營運懲處,將有助打破中國「可否認性」戰略保護傘。並與美、日等盟國合作追查空殼公司與國企關聯性,將灰色行動的經濟脈絡透明化,成為多邊制裁依據。台灣應積極與美、日等盟國合作追查空殼公司與國企關聯性,將灰色行動的經濟脈絡透明化,成為多邊制裁依據;示意圖。(法新社)
此外,台灣應積極參與由美、日、印、澳四國推出的「印太海域態勢感知夥伴關係」(IPMDA),透過資訊共享監控能力,與周邊國家建立「海上態勢共享」平臺,以小規模聯合監控模式,降低單一國家監控負荷,擴大對中國「漁政合一」行動壓力。這類協作不僅能對中國施加反制效果,也能深化台灣在印太安全架構角色與能見度。
更重要的是,面對這場無聲的戰爭,台灣須擁有足夠戰略文化與決策彈性。針對外離島、封鎖態勢或檢疫封鎖等司法灰色地帶事件,台灣需完善「演轉戰」政策銜接機制,確保軍警、外交與司法系統能在灰色地帶行動升級時,有效轉化為外交或軍事行動依據。否則,當中國以「非軍事行動」為掩護實施戰略挑釁時,台灣若遲遲無法有效回應,便等同坐實「低強度封鎖」事實效力。
綜上所述,中國的「灰色地帶」戰術本質是將軍事目標民用化、將衝突行為合法化、將敵意行動模糊化。其目的不在於立即開戰,而在於使台灣疲於應付、遲疑回應,最終喪失主權治理的主動權。面對新戰略態勢,台灣不能再依賴傳統「見船驅離」思維,而應以資料驅動、跨域協作與公開透明三項作法,重建對「非傳統威脅」偵測與反制能力。灰色地帶雖無煙硝,卻同樣危險。唯有在資訊、制度與決策層次提早布局,台灣才能在這場未宣戰的戰爭中制敵機先。
面對中國新戰略態勢,台灣不能再依賴「見船驅離」思維,而應以資料驅動、跨域協作與公開透明三項作法,重建對「非傳統威脅」偵測與反制能力;示意圖。(資料照)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