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即將於23日結束,並將發表會議公報,其中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是「十五五規劃」,學者認為,「十五五規劃」相較「十四五」有3項「顯著變化」。而大陸推動AI、碳市場與數據治理標準,有意在國際形成「中國規範體系」,則可能改變台灣科技產業的制度環境與合作版圖。
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23日午後舉辦「中共20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座談會,邀集多位學者分析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發表研究指出,相較於,「十四五」,「十五五」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延續藍圖,更是一場制度性與結構性轉型工程,其核心目標在於透過科技創新,綠色低碳與制度改革,重塑中國的經濟韌性與治理體系。
這份根據大陸《十四五中期評估報告》、發改委「十五五」課題徵集公告,以及2035遠景目標之政策脈絡而做出的研究提到,外部環境方面,美中戰略對峙已趨長期化與結構化,供應鏈「去風險化」與高科技封鎖,使中國大陸發展面臨持續壓力,歐美在綠色貿易與數位規則上加強制度競爭,亦對大陸形成制度性挑戰。然而,「全球南方」崛起,綠色轉型與數位經濟的新興議題,為北京爭取新合作縱深提供機會,大陸正由防禦式應對轉為主動塑造規則,積極參與碳市場,人工智慧治理與數位貿易標準的制定,試圖在國際制度競爭中取得主導地位將「制度話語權」視為新型戰略資產。
在內部層面,大陸正面臨多重結構性挑戰,人口老化與勞動力萎縮使社會保障與醫療體系承壓,地方債務高企,投資報酬率下降顯示傳統投資拉動模式的效益已臨極限,區域與縣域經濟發展不均,公共服務落差擴大,影響共同富裕推進,能源結構轉型亦面臨「煤炭依賴高、併網效率低、制度不健全」的三重困境,這些因素迫使北京必須由政策調節走向制度修復,藉由體制創新維持長期治理穩定。
劉孟俊指出,「十五五」的核心戰略主軸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概念標誌著大陸經濟發展邏輯的重大轉型:內涵包括四項支柱—科技自主,數位智能,綠色低碳與制度創新。北京強調以自主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鏈安全。此外,綠色轉型與能源安全亦為重點領域,社會治理則聚焦於提升「治理精度」與「社會韌性」。
綜觀而言,「十五五」相較「十四五」有3項顯著變化:第一,從戰略藍圖轉向制度落地,政策焦點不再停留於願景設計,而強調執行力與體制建構;第二,從經濟成長轉向治理韌性,強調風險控制,能源安全與制度穩定性;第三,從外部應對轉向制度競爭,主動參與全球規則制定,意圖以制度輸出取代單純市場競爭。這些轉向顯示,中國已進入「治理時代」,以制度設計作為新一輪國家競爭的核心。
對台灣而言,「十五五」將帶來3層外溢效果:其一,若中國大陸成功建立內需長效機制與制度型開放,區域市場的吸附力將提升,影響台灣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其二,「紅色供應鏈」的擴張,可能壓縮台灣中階製造與綠色產業空間;其三,大陸推動AI,碳市場與數據治理標準,有意在國際形成「中國規範體系」,可能改變台灣科技產業的制度環境與合作版圖。對台灣而言,理解「十五五」的制度化轉型邏輯,正是評估兩岸互動風險與區域戰略布局的關鍵。
資料來源:2025-10-23 15:54 聯合報
記者:廖士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