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院揭經濟成長四大變數 學者籲警惕通膨與能源風險

中華經濟研究院17日發布2025年台灣經濟預測報告,雖預估今年GDP成長率上看5.45%,但明年將放緩至2.55%。中經院指出,全球政經環境仍充滿變數,美國貿易政策、主要經濟體貨幣走向、中國大陸內需復甦,以及國內投資與廠商信心,將是左右台灣經濟表現的四大不確定因素。

中經院分析,全球經濟雖在AI投資與科技需求帶動下維持動能,但外部風險仍多、影響層面廣,未來台灣景氣走勢仍須觀察下列四項挑戰:

第一、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仍高。中經院指出,美國與多國貿易談判雖逐漸落定,但關稅政策仍未明朗。且S&P Global最新數據顯示,9月美國進口年減5.8%,其中資本財下降25.7%,反映美國製造業疲軟。目前預估美國第4季海運進口量年減14.4%,中國大陸對美出貨可能下滑超過兩成,關稅政策變化將牽動全球貿易與台灣出口表現。

第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動向不明朗。隨著通膨趨緩,美歐多國進入降息周期,但降息步調與持續性仍具不確定性,歐洲央行(ECB)至2025年9月暫停降息,反映對經濟前景的謹慎態度。依據密西根大學10月調查顯示,民眾對未來一年通膨預期仍高達4.6%,顯示物價壓力未解。

第三、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不穩。大陸近期透過財政擴張與救市措施刺激經濟,雖出現短期回升,但房地產市況低迷、通縮陰霾未散、青年失業率仍高。S&P Global預估中國經濟成長率2026年恐降至2.5%,對全球景氣造成下行壓力。但中國大陸仍是台灣主要出超來源,一旦大陸內需回落或兩岸關係出現波動,將影響台灣出口結構與廠商投資決策。

第四、國內投資與廠商信心仍待觀察。依據財政部統計,9月資本設備進口年增57.4%,半導體與資通設備分別大增89.5%、98.3%,顯示企業持續加碼投資。但自4月發布對等關稅政策以來,製造業PMI走勢震盪、已連月低於榮枯線,對未來六個月的展望也低於50,顯示企業信心轉趨審慎;服務業展望指數同樣下滑,反映廠商對未來景氣態度保守,投資持續力道仍待觀察。

中經院指出,台灣雖受AI與高科技投資支撐短期成長,但國際政經風險與廠商信心變化,將是未來經濟能否維持穩健的最大挑戰。

2025/10/17 16:10:47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洪安怡/台北即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