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美中貿易衝突升溫至極端情況機率不高 中經院上修全年GDP成長率至5.45%

臺灣今(114)年上半年經濟成長高達6.75%,其中第2季更達8.01%,下半年也超乎預期。中華經濟研究院今(17)日公布第四季台灣經濟預測,在AI浪潮延續,商品貿易維持暢旺的狀況下,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初估約5.82%,同時也上修全年經濟成長率5.45%。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形容,預測結果跟昨日台積電法說會一樣「有點超乎預期的好」。他也指出,預測結果並未納入美中衝突升溫至「極端」的狀況,中經院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態度仍保持審慎樂觀。

民間消費前二季不及2%,中經院:都跑到國外消費

推升今年與明年經濟成長主要動能來自半導體業與科技產業;若觀察民間消費,中經院指出,上半年年增率約僅0.90%,低於1.0%;至於第三季、第四季則分別預測1.92%、2.49%,相較於股市創新高、出口暢旺等狀況,民間消費動能似是逐漸冷卻。

對此,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指出,上半年民間消費不及1%,其實並非是國人不消費,而是跑到國外消費,加上四月股市有大跌,財富效果萎縮等因素導致。

他表示,若觀察下半年,從6.7月股市上漲,如今漲幅已經一萬點,因此有望提升手續費收入、財富效應,加上11月後普發現金,雖可能反應到明年數據上,但政府看到消費低迷已做出政策協助,這也是對於不管是民眾信心抑或消費動能都有助益。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補充,政府應該正視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台灣超額儲蓄超過10兆、保險有37兆元,這些錢不是流到國外就是房地產,若能鬆綁導到服務業,長照、都更、教育與文化觀光等,錢進來、服務業產業化、吸引高階人才,年輕人才有機會,同時也能減緩房地產飆漲問題。

美中談判短期難有結論,連賢明:升溫至極端情況機率不高

中國祭出稀土與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當天美國也祭出加徵100%關稅、徵收港口費等反制措施,美中互動可說一來一回。因此有專家認為,美中衝突升溫其實是「策略性衝突」,僅為後續談判累積籌碼。

連賢明表示,稀土出口限制與美方可能的高關稅等手段反制確實受到矚目,例如是否影響美中於本月底亞太經合會(APEC)會議的談判,以及台美貿易協定是否能夠在中國方較確定後更為明朗,但目前局勢仍難以判斷最終走向。

他指出,從以往經驗來看,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談判往往「走走停停、起起伏伏」,很難一帆風順,如同美、韓貿易協定,也是談了很久,到了近一兩個星期才可能比較確定,因此不應期待短時間內出現明朗結論。

即使美中局勢不確定性升高,連賢明強調,中經院仍對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保持「審慎樂觀」。

他說,目前的外部風險變化尚未反映在經濟預測中,尤其對於美國若真的將部分中國商品關稅拉高至100%、甚至全面限制稀土出口的「極端」情境,發生機率並不高。

國際預測2026全球經濟溫和成長,但對復甦力道看法分歧

總結而論,連賢明認為,未來談判或許不如市場所期待的順利,但仍不至於出現最悲觀的結果,美中談判談出部分結果是有可能的,但若要如川普所說是的「大協議」有困難。

國際主要機構普遍預期2026年全球經濟仍將維持低速成長,但對復甦的穩健程度看法不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全球GDP成長率預估為3.1%,反映高利率環境下仍有一定韌性;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則預測2026年約成長2.9%,並強調關稅政策與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削弱企業投資信心。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最新《全球經濟展望》中指出,即使通膨逐步趨緩,全球潛在成長率仍低於疫情前水準,顯示復甦動能有限。整體而言,各機構雖對數值接近,但對成長能否持續、以及政策變數的解讀差異明顯。

台灣明年成長展望分歧擴大,亞銀轉為保守、官方偏樂觀

針對台灣,亞洲開發銀行(ADB)在9月《亞洲發展展望》中將2026年成長率由3.0%下修至約2.3%,主因包括美國對部分科技產品加徵關稅與前期出口提前出貨效應,可能壓抑後續外需。

相對而言,主計總處預估,在高基期下,台灣2026年經濟成長仍可達2.81%,對AI投資與內需復甦抱持信心。IMF與世界銀行則認為,全球供應鏈重組與能源轉型雖帶來新機會,但若貿易摩擦持續、利率維持高檔,2026年台灣經濟仍將面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挑戰。

記者:李海琪2025-10-17 14:10
資料來源:信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