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資產中心」不再是口號!高盛總座、科技業與生技業重量級對談 曝台灣進軍全球下一步

金管會舉辦「2025台灣週」活動,今(15)日由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主持的專題座談《成就未來:台灣資本市場攜手企業跨越變局》,匯聚了資本市場、科技產業與生技業的重量級代表,共同探討台灣如何在國際政經變局中,以資本力量驅動企業轉型與全球擴張。

3位與談人分別為高盛亞洲證券台北分公司董事總經理陳子揚、電子時報暨IC之音董事長黃欽勇,以及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

陳子揚:簡化增資流程、強化國際資金連結是台股下一步

高盛亞洲證券陳子揚指出,台灣資本市場近年表現亮眼,目前總市值為全球第8,平均日成交量超過5000億元台幣,外資參與度持續攀升,顯示投資人對台灣企業的高度信任與評價。他特別指出台股的平均本益比(PE Ratio)高達18倍,遠高於香港的12倍與韓國的11倍,「這代表市場願意給台灣企業更高估值,也意味著企業有更多資本操作的空間。」

然而,他也點出台灣現今一級市場(IPO、SPO、CB)的關鍵瓶頸,「外資機構雖然踴躍參與台股買賣,但對台灣的現金增資與可轉債流程並不熟悉,也因此少有參與,導致企業籌資效率有限。」他建議金管會可比照美、港市場,調整現金增資與海外發債的流程彈性,「在AI時代,籌資速度與彈性至關重要。」

此外,陳子揚也指出,許多台灣企業因應美元需求而選擇至海外發行ECB或GDR,「但這些資金終究是回流台灣投資」,若能改善本地法規與操作流程,引導海外資金直接參與台股增資與融資,「台灣企業將更有能力進行海外併購、擴產與全球布局。」

黃欽勇:台灣是AI決賽圈選手,應強化產業外交與資料價值出口

長年觀察科技產業與半導體供應鏈的電子時報董事長黃欽勇,從地緣經濟與AI趨勢的宏觀角度出發,指出台灣電子業佔出口比重高達77.5%,在全球半導體上市公司中市值占比達11.3%,僅次於美國,超越日、韓、中三國總和。

黃欽勇進一步分析,「在AI競賽中,台灣已進入決賽圈,全球90%以上的AI伺服器由台廠生產,台灣掌握了世界級Tech Giants的運算基礎。」

然而他也坦言,「台灣的軟體與資訊服務產業比重過低,上市門檻對新創與非製造業不友善,這是資本市場的重大缺口。」他建議金管會與交易所應設計適合資訊服務業、媒體業等「新經濟產業」的掛牌制度,並主動發展「資料價值出口」的戰略角色。

黃欽勇強調,台灣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科技供應鏈與月報資訊體系,政府應主動參與閉門型國際論壇、對接國際金融科技網絡,打造以「供應鏈智慧與產業資料」為核心的軟實力出口模式。

盛保熙:台灣資本市場具三大優勢,是企業國際化關鍵引擎

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則從企業實戰角度出發,分享如何透過資本市場完成11次國內外併購,從資本額600萬元成長至市值逾800億元的國際級CDMO企業。

他指出台灣資本市場對產業升級有三大優勢:

1.IPO機制靈活,特別針對生技業有專案核准與成本優勢;
2.市場波動性小、穩定度高,有利長期經營規劃;
3.資金流動性充沛,有量才有價,能吸引外資與法人進場。

面對美國製藥回流政策與供應鏈在地化趨勢,盛保熙透露保瑞已在美國投資逾200億元、啟動ADR Level 1計畫,以便吸引國際員工與投資人。他強調,「進軍國際市場,不只要有本土資金支持,更要有能吸引全球投資人的金融制度。」

盛保熙並表示,感謝金管會與交易所持續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讓台灣企業有能力勇敢布局海外,「未來競爭需要的是兩倍甚至三倍的資本力量,台灣資本市場正是我們最重要的引擎。」

連賢明:「喊了30年」,真正成為亞太資產中心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總結表示,在全球政經變局與科技創新浪潮下,資本市場將成為企業升級、跨國佈局的核心推手。從盛保熙的企業經驗、陳子揚的制度建議、到黃欽勇的國際觀點,皆指出台灣已有條件成為「亞太資產中心」。

「這不再只是喊了30年的口號,而是正在發生的改變。」連賢明強調,「台灣企業的國際化,就從資本市場的改革與思維升級開始。」

資料來源:新新聞 2025-10-15 15:00
記者:魏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