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警告台灣「晶片外交」有其局限性也非突破中國打壓的「仙丹妙藥」

「晶片外交」是近年國際和台灣媒體,在報導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外拓展時經常使用的用語。台灣更在日前首次對南非執行晶片制裁以反制其要求台灣駐處更名為「台北商務辦事處」。但專家表示,台灣晶片外交有其局限性,同時帶來機會與挑戰。

「晶片外交」是近年國際和台灣媒體,在報導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外拓展時經常使用的用語,更在近年繳出亮麗成績,包括台積電等晶圓大廠與供應商正積極前往美、日、德、印度、新加坡等國投資設廠,備受各國政府重視。至於中東歐國家、法國、東南亞國家等亦積極爭取與台灣在人才培訓、科技研發或封測設施等加強合作。

根據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生態系,晶片代工製造、封測在全球市佔排名第一、IC設計排名第二,自然成為各國發展關鍵產業如半導體、電動車、AI與高效能運算等爭相邀請的最重要合作對象,因而為台灣創造更多提升國際地位與雙邊互惠合作的契機。例如,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分別出席台積電建廠典禮或拜訪廠房,印度總理莫迪也在印度政府宣布塔塔集糰子公司與力積電,合作建立十二吋晶圓廠的投資補助案後出席建廠動工典禮。這些大國領袖對加強與台灣半導體合作的重視,堪稱歷史性的突破。

但儘管如此,「晶片外交」有其局限性,同時帶來機會與挑戰,也不是政府外交或突破中國打壓的「仙丹妙藥」。政府各部會如決定推動「晶片外交」,一方面必須明確定位其目標與效益,另一方面更應提供半導體產業應有的協助與資源,同時應審慎處理在國內外可能引發產業外移或關鍵技術外流的疑慮。

台灣首次對南非使用晶片制裁

近來台灣政府首次使用晶片制裁便是最佳範例。台灣國際貿易管理局9月23日將南非列入晶片出口管制名單,原因是南非政府持續要求台灣駐處更名為「台北商務辦事處」,並遷出首都。台灣決定限制對南非的半導體、晶片與記憶體等相關產品出口,以示反制。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台灣對南非的晶片出口管制在宣布僅兩天後就被外交部喊停。分析稱,這顯示台灣在科技外交上的謹慎,也可能是忌憚於此類行動將影響到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尤其是恐引發美方更加警覺台灣在半導體市場的影響力。

觀察此次台北與南非的短暫交鋒,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對BBC分析稱,台北希望向那些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下施壓台灣的政權發出信號,許多國家可能會認為這樣的行動是沒有成本的,但半導體(出口)禁令的宣布表明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撤回禁令旨在顯示台北願意對話並保持理性,但不希望這一立場被視為理所當然。

另外,彭博專欄作家則指出,台灣首次對南非實施晶片出口限制,是為了在中國進一步孤立其全球地位前,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外交籌碼。

不過,即便南非對台灣晶片的需求所佔份額很小,但台灣此舉具有象徵意義。她表示,台積電生產了全球約90%的高階晶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不可或缺。至少目前是如此,但這種優勢可能不會持續太久,目前南非的選擇有限,但在台灣採取行動之後,已經出現關於供應鏈多元化的討論,美國、中國、韓國和日本都在考慮之列,短期內這些替代方案面臨規模和技術專長的挑戰,長期來看,台積電可能會失去優勢。

文章也提到,台灣打出的「晶片牌」恐面臨三大隱憂,首先,供應鏈去台化,各國可能加快尋求多元化供應鏈,長期恐削弱台積電等台灣半導體的優勢。再來,可能誤傷盟友,由於日本等半導體合作夥伴在南非等地有業務布局,出口管制恐波及友邦企業。第三,原料反制風險,南非是全球鉑族金屬的重要供應國,若反向限制出口,可能衝擊全球晶片生產,反倒讓台灣陷入被動。

那麼台灣晶片外交究竟該怎麼做?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政府應認知「晶片外交」雖有助提升對外關係,但仍有其局限性,因此「政治交換說」如晶圓廠交換自由貿易協定、雙邊投資協定等可能未必適用,但「晶片外交」應可搭配其他政策如「數位新南向」,以擴大綜效。為確保晶圓廠及其設備商、協力廠皆能順利運作與獲利,政府機關應透過談判,爭取與廠商的最大外交、經濟、投資效益。

作者:台北特約記者 陳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