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微調,民生用電不再賣一度賠一度 中經院鄭睿合:合理電價才能提升電網韌性

2025下半年電價審議結果出爐,10月1日起,民生電價平均上漲 0.71%,住宅電價將反映成本,相當於四口之家每月電費平均增加約70元;至於產業用電,基於「照顧產業」原則維持凍漲。學者指出,長期緩漲或凍漲,恐不利於台灣強化能源韌性。

經濟部19日召開2025年第2次電價費率審議會,審議會考量電價仍未能反映成本,且台電鉅額虧損,電價須適度反映。由於產業電價已足額反映成本,因此維持原價;但民生電價長期偏離供電成本,因此決議微調住宅各級距單價,但以最小的調幅避免民生衝擊過大。

2025下半年電價審議結果決議,民生電價平均漲幅0.71%,相當於四人小家庭平均每月電費增加70元。圖片來源/經濟部

此次調整對象包括一般家庭與商家。

【住宅用電】

  • 700 度以下,每度調漲 0.1 元,單月電費最多增加 70 元;
  • 701 至 1,000 度,每度調漲 0.2 元;
  • 1,001 度以上,每度調漲 0.4 元,單月最多增加 130 元。

【小商家】

  • 700 度以下,每度調漲 0.1 元;
  • 701 度以上不調整,以避免物價波動。

農漁業、學校、社福團體與使用維生輔具的身心障礙家庭,則維持凍漲。

民生用電各級距價格調整。圖片來源/經濟部

經濟部指出,調整前住宅平均電價約每度 2.77 元,低於售電成本每度 0.38 元;調整後住宅平均約每度2.89元。以國際比較,台灣住宅平均電價仍低於同位於亞洲的韓國每度 3.96 元、新加坡5.68 元以及日本7.73 元。

為何小戶偏離成本最多卻漲得少?經濟部:考量節能與級距公平

媒體提問,用電700 度以下用戶偏離成本最大,為何調幅反而較小、1000度以上調較多?經濟部次長賴建信回應,調整的目的不只為縮小民生端與成本落差,還要打造健全的級距結構,並引導節約用電。考量多數家庭用戶用量多在 700 度上下,採適度影響;700度以上屬高用電戶,則從節能觀點提高調幅,以落實「多用多負擔」。

至於大家最關心,本次微調是否衝擊物價?經濟部表示,根據主計總處估算,電價上漲 10% 時,物價指數(CPI) 約上漲 0.27%。換算本次幅度,對 CPI 的影響僅約 0.0133% ,影響幅度有限。

學者警告:「緩漲」不是長久之計,台電財務結構仍危險

「這次漲價是幫台電還過去的債,但這次調幅換算一年幾十億的收入,對台電身負的4700負債其實幫助不大。」長期研究電力經濟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鄭睿合直言。

自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國際燃料價格暴漲,主要進口的台電開始面臨龐大虧損,雖然政府陸續有預算補貼,但鄭睿合認為,這只是短期應急、治標不治本,還是要回歸使用者付費,提出更合理的調升幅度協助台電營運變健康。

鄭睿合說,民生端多年凍漲或緩漲,與燃料成本上升脫鉤,造成台電「賣一度賠一度」,不僅削弱使用者付費與節能意識,更壓縮了台電長期投資與電網更新預算。

他進一步說明,電網是關鍵的輸電基礎建設,隨著台灣對再生能源的依賴日益加深,現有電網設計早已無法滿足分散式與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大量接入需求,需進行大規模升級與擴建,而這些都需龐大的資金與時間投入。

「目前台灣許多電網設備已有30至40年歷史,難以快速承接再生能源的大量併網需求。若不盡速進行足額投資與翻新,恐步上美國因電網老化與預算不足,導致系統韌性不足的後塵,一旦遇到外部擾動,風險將大幅升高,最終代價還是全民承擔。」鄭睿合警告。

他指出,雖然政府已編列「十年電網韌性計畫」等預算,但對於背負鉅額虧損的台電而言,已難再透過舉債等槓桿手段進行理想的電網投資與維運。「所以談到緩漲,政府不能只著眼於物價指數的波動,更應重視台電營運穩健與電力供應安全的潛在風險。」

另方面,本次也是繼核三最後一個機組停機後的首次電價審議,鄭睿合表示,單機組的發電占比偏小,故對本次影響不大。但台電目前主要虧損來自進口國外油、氣等燃料成本,但國內自產核電的話成本穩定,單就經濟角度,對現在台電的確不無小補。

電價制度也能成為節能工具

除了發電容量,電力系統更關鍵的挑戰在於「即時供需的平衡」。總發電量再高,若尖峰時刻的備轉容量不足,仍可能導致跳電。那麼,我們的電價制度是否能有效引導民眾分散尖峰用電,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對於產業用戶來說,分時電價已不陌生,但在民生用電領域仍未普及。鄭睿合指出,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台灣電力市場仍屬較封閉的垂直整合體制,缺乏多元電價方案與競爭環境。相較於歐美、日本等自由化市場,消費者能依需求選擇多樣化的電價方案,就像電信業有多種資費供選擇。

其次,推動分時電價需仰賴先進的智慧電表與通訊技術,才能精確記錄並回傳用戶每個時間段的用電量與價格資訊。

若電表只能反映總用電量,便無法展現用電的時間價值,也就無法利用分時電價有效引導節電。目前多數民生用戶尚未普及具通訊功能的智慧電表,成為推動分時電價的瓶頸。

此外,鄭睿合表示,不同用戶用電特性不同。產業用戶多採三段式時間電價,因其用電量大且用電模式多變;住宅用電則多在晚上居家時達高峰,而此時太陽光電無法供應,尖峰壓力仍高。現行季節電價最初是為反映空調等設備用電成本差異設計,但隨著太陽光電比例增加,白天發電成本結構改變,季節電價的設計意義也需重新評估。

他建議台灣的電價制度應依不同產業與用戶特性,搭配智慧電表等基礎建設,分時段反映電力的真實成本與價值,讓價格成為調整用電行為的重要指引,達成節能與電網穩定的雙重目標。

文:廖嘉瑜
2025-09-22
資料來源:CSR@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