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三馬車失速/陸重拾大基建 能阻經濟內捲?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不振,電動車、電商平台、鋼鐵等產業深陷激烈競爭,又面臨國內消費疲弱、出口遇阻。消費、出口和投資向來被形容為驅動大陸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但如今顯然都面臨嚴峻挑戰。

大陸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消費對大陸經濟成長貢獻率為52%,拉動GDP成長2.8%;出口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31.2%,拉動GDP成長1.7%;投資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16.8%,拉動GDP成長0.9%。

消費動能 去年底以來最低

然而從數據上看,反映消費規模與市場活力的消費零售總額從5月升到今年以來最高6.4%,到6月降至4.8%,7月再放緩至3.7%,整體表現弱於預期,為去年12月以來最低,顯示民眾的消費動能正在消退。

同時,大陸還要面對美國的關稅政策、極端天氣、國內市場過度競爭及長期低迷的房地產行業等問題。路透引述分析指出,大陸國內需求疲弱和全球風險將拖累未來數季的增長,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Zichun Huang提到,幾乎沒有理由期待今年剩餘時間會出現明顯的經濟復甦。

雅江工程 耗資5.2兆拚GDP

在此背景下,大陸宣布啟動「世紀工程」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預計耗資人民幣1.2兆元,約台幣5.2兆元,除了凸顯大陸在發展能源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野心,外界普遍認為,這項工程的目的也在於讓放緩的經濟能再度獲得可持續振興的動力。

花旗銀行估算,假設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建設周期為10年,這項投資對GDP的拉動效應,在單年內可能達到人民幣1,200億元,預計第一年將帶動大陸投資及GDP增速分別上升0.23個和0.09個百分點。

這項消息讓鐵礦石和鋼材的價格一度升至4個月以來高位。路透專欄作家Ka Sing Chan表示,「這股樂觀情緒源於投資人假設此水壩並非單一個案,而是中國以大型基建計畫支撐經濟更廣泛行動的一部分」。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今年是「十四五」規畫完成之年,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建設項目、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及支持消費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將成為基建投資的重點領域。當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力的減弱,接下來基建投資或將提速,對宏觀經濟「穩定器」作用會受到進一步倚重。

陸:基建投資增速6%有望

大陸國家統計局8月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2%,王青預估,今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達到6.0%,比去年全年加快1.6個百分點。

就大陸當局刺激經濟舉措,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分析,投資方面,當政府要控管地方債,尤其是房地產投資如果不振,就變成中央政府進行的一些大型投資;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來說,「先不論對未來會不會產生經濟效益,只要有投資,當年GDP就可往上拉」。

學者:大陸財政不太樂觀

劉孟俊表示,當經濟在發展階段需要公共投資,所引發的經濟效益會很高,但如果是為了救經濟而做投資,經濟效益就會相對偏低,「現在看起來比較多是因為GDP上不去,所以要增加公共投資」。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指出,過去會說過度依賴投資驅動成長的模式是舊經濟成長結構,大陸在內需方面想要變成全球大市場,可是使用各種方法都沒有出現有效結構轉型。目前看起來能夠用的手段還是比較依賴傳統方式。

吳佳勳分析,然而以投資來驅動經濟會產生邊際效益遞減,當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過於普遍,公共投資的效益低落會是很大的問題;此外,從債務壓力來看,大陸的財政在疫情過後不太樂觀,各產業也可能需要大量財政補助,這種情況下做大型基建投資,日後的維運可能面臨很大壓力。

資料來源:2025-09-15 00:00 聯合報
記者:陳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