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奈米竊密案,是否與日本最大半導體設備商東京威力科創(TEL)有關?台日科技同盟還有成立之必要嗎?雙方政府奉為圭臬的「經濟安保」為何共同敵人還沒倒下,自家後院就失火了?當半導體市佔率高達台灣GDP的20%,台日科技供應鏈怎麼走下去?
「SEMICON Taiwan 2025國際半導體展」如火如荼開展之時,國家級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辦了「台日科技高峰論壇-從設計到應用:台日半導體民主供應鏈」,邀集台灣日本產業界、學界、官界重要人士到場與會。
與其它研討會不同的是,「台日科技高峰論壇」把台日科技供應鏈所處的階段攤在陽光下檢驗,揭露目前的最新技術與瓶頸。
握有千億日圓預算、主責日本科學研究補助,2007年開始與台灣的國科會展開共同研究的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理事長橋本和仁重申,Rapidus以不到2年的時間完成2奈米GAA電晶體的試作品,預計在2027年進行少量、多樣化的客製化生產。
日本半導體製造的戰略是,台積電在日本擁有16/12nm到2nm的技術,日本2nm的製造是希望導入IBM的技術。
2019年獲得日本國紫綬褒章的科技界大老、東大名譽教授橋本和人受邀來台演講
日本半導體界的「上古神獸」
日本產業界真的有製造2奈米半導體的人才,但具體上又是哪一些人?橋本和仁進一步指出,日本在70年代所謂的「半導體黃金年代」,有一批人才雖然很優秀,但沒有嶄露頭角,這些人55到60歲的人被重新挖掘出來,送到美國去學習2年。
「美國人很驚訝,你們怎麼送了一批老傢伙,這些人年紀這麼大了,到底能不能夠派上用場?」橋本和仁指出,美國人一開始非常非常擔心,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日本的高齡者其實非常有活力、非常有精神、非常努力學習,大家都把過去年輕時所學的東西充分發揮出來。
這些人回到Rapidus真的把工廠給建立起來,克服了第一關的挑戰。
不過,10年後這批人才將邁入70多歲,由這群「高齡者」擔當先進邏輯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工作,難道不會擔心嗎?
橋本和仁不諱言表示,日本有需要三種類型的半導體人才:第一是博士等級的研究人才,他們負責最先進技術的開發,是國家競爭力的泉源;第二種是碩士級、工廠經理型人才,他們專精於現場第一線的統率、品質、效率管理;第三種是高專(類似台灣高職、五專)、工程師等級這一批人才負責每日工廠的運轉和改進流程。
日本半導體人才缺口,還有4.3萬人
近年,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面試,已不限於頂尖學府,不過台成清交、台灣科大等學校的畢業生仍是最主要的人才庫,日本經產省將以北海道、東北到關東六大區域為中心,建立人才培育聯盟。
橋本和仁分析,日本未來十年半導體需要的人才為四萬三千人,現在的人還遠遠不夠,所以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區域都要自己努力去培育出這些人才,當地的高等專業學校、職業學校,還有大學等,都會納入這個體制中。
以台積電所在的九州為例,「2022年產官學投入總數為45個機關,2024年Sony、JASM(台積電熊本廠)、九州大學等已經成長到140個機關」。
台灣和日本在半導體製造、半導體人才培育上,開闢了一條既競爭又合作的賽道,不過今後絕非順風順水,在整個先進製程,甚至2奈米以後的世界,所謂「次世代」半導體的供應鏈上還有哪些課題?
中經院「台日科技高峰論壇」高掛雙方國旗,貫徹雙方「平等互惠、共同支援」的精神
橋本和仁表示,日本在材料的領域是比較拿手的,這個強項必須要維持下去,而本次活動居中協調台日雙方重要人士與會的中經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江泰槿則指出,日本可從台灣學習如何建構靈活高效的產業生態系統,以及如何將AI技術與傳統半導體製造深度融合的經驗。
江泰槿強調,「奈米邁向埃(Å)世代半導體發展中,台日兩國所面臨技術複雜度急劇提升」,隨著製程節點持續微縮,物理極限挑戰日益嚴峻,加上AI晶片、化合物半導體、矽光子與量子科技等新興技術的興起,會對現有產業結構提出全新要求。
台日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可建立國際技術標準
台積電2奈米竊密案是個案,不至於影響台日合作的互補優勢,江泰槿進一步分析,日本在上游關鍵材料與精密設備的技術實力,正好補強台灣製造端需求;台灣在晶圓代工與IC設計的優勢,則為日本材料設備技術提供最佳應用平台。
雙方可在技術研發、人才交流與標準制定三個層面深化合作,建立從基礎研究到商業化應用的完整合作鏈,促進技術人才深度互動,並共同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建立。
中經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江泰槿認為台日技術水平已達建立國際標準
「透過這樣的系統性合作,台日兩國不僅能有效因應次世代半導體技術挑戰,更能打造穩健且具韌性的半導體供應鏈,為兩國產業創造更大價值,並為全球科技發展貢獻重要力量。」江泰槿深具信心。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所推動的「AI晶片、化合物半導體、半導體設備、矽光子/量子科技」等科技計畫,鼓勵業者運用AI技術進行軟硬體整合,開發深入各行業的應用系統。
政策設計理念著重推動產業技術研發與創新,整合法人研究機構、產業界與學術界能量,研發前瞻且具產業應用潛力的技術。
2025/09/11
科技 王克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