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下,台灣限縮兩岸交流,並鼓勵供應鏈轉移與全球布局,使部分台商撤出大陸、轉往東南亞或回流台灣本土,大陸則加大推動台商轉向內需市場的力道。然而,近年大陸內需消費持續不振,押寶大陸內需的策略風險也隨之自然上升。
從數據上來看,2020年之前,歷史上很多年大陸消費增速從沒低於8%,如果按8%的年增速測算,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應該在人民幣60.48兆,實際上為人民幣48.79兆元,相差人民幣11.70兆元。這也是為什麼說大陸內需消費沒起來,也是導致經濟循環不起來的主因之一。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專任助研究員王國臣表示,雖然美中貿易戰及去中化政策看似為台灣傳產帶來機會,但實際上,從業者反映,許多傳產仍面臨重重挑戰。
他以面板產業為例,回顧2000年代大陸崛起時,全球面板業包括台、日、韓等國的廠商,都因大陸價格戰而退出市場。然而,當美國推動「去中化」時,儘管台、日、韓的廠商看似能重新獲得市占率,但早期設備已轉移至大陸,這使得台灣即使在技術上仍具優勢,卻因缺乏必要的設備和關鍵零組件,使接單等能力受限,面臨「看得到、吃不到」的困境。類似狀況在精密螺絲等關鍵零件領域屢見不鮮。
此外,王國臣也指,部分台商並非真正轉型,而是追著政策補貼走,進行短期操作。他舉例,有五金廠商轉行開設醫院,只為申請智慧醫療補貼,不在乎是否有實質效益。「地方政府要KPI,業者也不怕虧」,這反映出台商轉型過程的結構困境與短線心態。
2025-08-10 01:00 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