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宮於7月底向多國發布對等關稅,台灣稅率為20%,雖然低於川普在解放日(4月2日)宣布的32%,但高於日本、韓國的15%。對此,台灣總統賴清德表示,20%是「暫時性關稅」,台灣將繼續和美方磋商,爭取更合理的稅率。
關於台美談判的「卡關」環節,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為,可能涉及2個部分,一是台灣如何證明沒有幫中國出口商品洗產地,另一是台灣不願對美豬、美牛完全開放市場。
前國安會副秘書長、東華大學榮譽教授高長形容,川普前一任期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是從「前門」直攻,但中國走「後門」躲避關稅(指洗產地),抵擋川普的攻勢。如今,川普採取全面圍堵,要把中國的前後門都封住,「川普2.0對中國的影響,比起川普1.0,超出不知幾十、幾百倍。」高長說。
川普圍堵中國 兩岸貿易恐引發洗產地疑慮
王國臣指出,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就是要對付中國「繞道出口」、「洗產地」等行徑,台灣和中國經貿往來頻繁,假如貿易額進一步上升,「會不會加劇美國認為,台灣在幫中國洗產地(的疑慮)?」
由經濟部國貿署數據可得知,2024年,中國是台灣第1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超過1762億美元,占台灣總貿易額的20%。
「現在洗產地的『公定價』(關稅稅率)是40%,這塊是我比較擔憂的。」王國臣說。
除此之外,台灣和美國進行貿易談判,勢必會面臨美豬、美牛的「強迫推銷」。王國臣說,華人國家的飲食文化,會吃內臟,因此他研判,台灣拒絕對美豬、美牛完全開放市場,是雙方談判「卡關」的另一個環節。
如果要化解上述瓶頸,王國臣建議,關於洗產地疑慮,台灣政府在與美方談判的過程中,要先建立判斷「繞道出口」的標準;至於美豬、美牛的「強迫推銷」,台灣未必要完全開放進口,但可以考慮透過政府採購的方式購買,再推銷給其他需要糧食的國家。
半導體關稅 建議別和對等關稅掛勾
在半導體關稅方面,美國政府援引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232條款),對進口半導體的國安影響進行調查,且聲稱近期就會發布結果,使台灣面臨另一股談判壓力。
王國臣認為,對等關稅和半導體關稅,應該「一碼歸一碼」,台灣必須先盡量把對等關稅壓低,因為對等關稅造成的傷害,是不分產業的;至於232條款的半導體關稅,就另外課徵,不要和對等關稅掛勾。
王國臣解釋,比起其他產業,台積電相對有能力轉嫁因關稅增加的成本;而且,就算不援引232條款,川普政府也能以台積電具市場獨占地位為由,祭出反托拉斯調查,「但川普並沒有走到這一步,對台灣是保有餘地。」
倘若對等關稅如期在台灣時間8月8日中午生效,王國臣認為,一定會產生經濟衝擊,如果只看半導體產業,台灣還是相對有優勢;然而,就整體經濟結構而言,除了半導體,台灣未來還有哪些「支柱產業」?內需消費表現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持續關注。
2025/08/05
資料來源:財訊新聞中心
記者:林信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