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賢明 掌握戰時經濟趨勢
美國總統川普今年以來掀起關稅大戰,對全球經濟造成強烈衝擊。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推薦《歡迎來到戰時經濟》這本書,他表示,本書重點其實講的就是經濟安全。「現在的世界兩極化,會有各自的門票,也會有各自的規則,地緣政治變得相對重要。」
地緣政治 衝擊供應鏈
《歡迎來到戰時經濟》是知名法籍財經專家巴維雷斯(David Baverez)專門研究中國發展以及與歐洲、美國關係的變化。巴維雷斯在書中提到,和平經濟時代,誰掌握市場誰就有競爭力,例如中國有廣大消費市場。但戰時經濟,懂生產的企業能夠生存,是因為地緣政治改變了供應鏈管理。
連賢明指出,這本書寫了很多故事,相當流暢,實際上現在各國面對的挑戰,不是民主與極權,而生存問題,各國也不太可能不去面對這個國際趨勢,「川普只是這個國際趨勢的一個進化版,大家現在覺得很誇張,但其實可能再過十年後,回過頭來看,就會發現這個趨勢其實很難逆轉。」
他指出,過去20、30年前,全世界比較和平的時候,那時大家比較多的討論,是如何合作,經濟學也比較常提到的是經濟自由、經濟效率。
連賢明表示「現在是中美在爭霸,然後就開始畫勢力範圍,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裡面以往比較少提到地緣政治,就變得相對重要。」
連賢明提到,本書核心關鍵講的是「經濟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服務整個國家,在大國裡面是爭霸,在小國裡面是求生存。
在大國爭霸裡,這些經濟活動不能資助對手,不能讓對手壯大,演變成供應鏈的「友岸外包」,因此不僅牽涉到經濟安全,也要與對手做出堅壁清野。這也代表企業必須撤離跟美國有地緣政治衝突的國家,轉而優先與盟國或價值觀相近的國家發展貿易關係,並建立彼此互助的供應鏈。
連賢明指出,像是前陣子熱烈討論的稀土、能源、電池,甚至電動車產業,各國都在清點有多少比例,是建立在對手的國家裡面,「到最後形成中美兩套供應鏈,大家各自玩各自的,然後希望脫鉤,但脫鉤需要時間,目前整個大的架構已慢慢形成。」
他認為,尤其跟經濟安全比較相關的,像是貿易戰裡面的半導體、汽車鋼鋁、醫療,甚至關鍵礦物稀土產業一定會先做,相較之下鞋子可能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但從美國的角度來說,寧可不要在中國生產,但可以在印度生產。
拉高庫存 聚焦短鏈化
連賢明指出,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時候,中國當時禁止輸出某些醫療產品,讓歐美感到非常震驚,才去思索為什麼把關鍵東西擺在人家那裡,而不是在自己這裡。「說實在的,大家都在想怎麼樣確保,萬一有狀況的時候,能源、鋼鋁汽車等重型製造業的整個供應鏈,能否順利運行,不用受到威脅。萬一世界不再和平的時候,是否有辦法生存下來。」
因此他認為,新冠疫情後讓各國意識到,全球分工合作風險相當高,所以逐漸演變成「短鏈化」,在每個區域都有供應鏈,甚至在整個區域之間把庫存拉高一點,可以相互支持。
甚至到後面開始的意識到,不光是短鏈,現在是整個供應鏈如果不是盟邦可能就要脫鉤。
至於對台灣的影響,外界一般看法是「不要選邊站,要兩邊都參與。」但連賢明坦言,有些時候不是台灣自己選邊,而是大國選朋友,「然後大國會覺得,你台灣不是他心目中的那個比較堅定的盟友。」
因此對台灣許多產業來說,他認為過去許多公司可以做兩邊生意。「但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在一些策略性的、關鍵性的產業,中美這兩個大國,他們會希望你選邊,只能遵守一邊的規定,而且必須要立即決定,不能兩邊都想要,這在未來的十年應該會愈來愈嚴重。」
連賢明也建議,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像是能源、鋼鋁汽車等重型製造業,這些所謂的安全產業要拿出來檢驗,無論是進出口,來源是否分散,是否有辦法維持產業的韌性。
他還點出,中美兩邊的集團會有「門票」限制,不像過去加入WTO後,買了一張全球通用門票,然後只要夠勤奮,就可以做全世界的市場,也可以利用全世界的資源。
「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他指出,美國現在設定關稅障礙,把盟友的關稅弄得低一點,把非盟友關稅拉高一點,那就代表想要從非盟友變成盟友,要符合某些條件,這是未來各國可能都要面對的問題。
資料來源:2025-05-30/經濟日報/B4版/經營管理
記者:林宸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