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博弈升級,兩岸製造業價值鏈重新大洗牌,產業脫鉤態勢日益明顯,中國大陸積極推動在大陸台商調整營運模式之際,引導台商轉向大陸內需市場。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發表觀點文章指出,兩岸官方應在此國際紛擾情勢下,尋找破冰解方,建立兩岸有效的產業制度化交流機制,才有助於減緩供應鏈脫鉤。
美中關係緊張與川普對等關稅衝擊,兩岸關係也深陷谷底,而中國大陸身陷經濟低迷泥沼,我政府又限縮兩岸交流,台商近年除了撤出大陸移往東南亞,也回流台灣;不過,賴清德總統在520就職周年談話後受訪,提到台灣樂意與中國大陸交流合作,並未試圖推動兩岸產業脫鉤斷鏈。此番論述似乎顯示,賴政府的兩岸產業政策風向已有所調整。
大陸學者日前為文,指值此時機,應策略引導台商轉向中國大陸內需市場,除擴大本土採購也應與陸企加強供應鏈整合,並在新興產業進行合作。吳佳勳日前以長文回應此,並進一步呼籲對岸,透過兩岸官方的公權力介入與制度支持,方可有效解決問題,而官方的協商與對話平台更是根本之道。
以下為吳佳勳回應全文,供讀者參考:
美國川普總統二度重返白宮,再掀美中貿易戰的新波瀾,日前有報章刊載對岸學者觀點指出,時值美中博弈再度升級之際,正是推動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重構之期。該文指出美中對抗因川普再度執政而走向長期化,美國對中國技術、貿易與資本全面施壓,將進一步改變台商在中國營商模式。台商由過去「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海外銷售」的三角貿易型態,逐漸轉向中國內需市場發展,致使兩岸供應鏈出現斷鏈與經濟脫鉤風險,同時也將兩岸先進製造業帶往東南亞等第三地市場拓展。該文建議此時應加速兩岸製造業價值鏈重構,策略性引導台商轉向中國內需市場,擴大本土化採購並與陸企加強供應鏈整合,同時推動兩岸在新興產業的共同合作,藉助RCEP及一帶一路拓展兩岸產業在第三地的合作空間。
對於上述論點,賴清德總統於520就職周年談話後受訪表示,兩岸在對等尊嚴下,台灣很樂意跟中國進行交流合作,透過交流取代圍堵、透過對話取代對抗,朝和平共榮的方向發展。但在思考兩岸產業合作之前,有幾個重點有必要予以釐清。
首先,如同賴總統就職周年520談話強調,台灣的經濟路線很清楚,會以市場為導向,推動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加強與美國及全球各大經濟體鏈結,因此並未試圖推動兩岸產業的「脫鉤斷鏈」。我國為因應全球保護主義升溫,在政策上側重供應鏈多元化與市場分散化,台商亦採取多點布局(如印度、越南、墨西哥)策略,以維繫供應鏈穩定並降低經貿政策的不確定性風險。
其次,近年兩岸產業供應鏈的逐漸疏離,或更多反映中國營商環境的惡化。根據中國統計年鑑數據顯示,原本在中國的製造業台商家數於2013年尚有5,6萬家,但到2023年時已不到4萬家。台商家數減少趨勢更早發生於美中貿易戰之前,這主要反應10年多來中國內部營商環境的惡化,包括生產成本上升及企業監管措施加嚴,而2018年後的貿易戰及疫情衝擊,更進一步加速了台商產線的外移,因此牽動兩岸供應鏈重構的關鍵因素,不僅是外部國際情勢變化所致,更多可能是受中國內部政經環境惡化所影響。
上述情況在美中抗衡加劇的背景下進一步雪上加霜,中國為加速產業與科技自主發展,透過「新型舉國體制」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運用國有資本進行補貼,已造成過度投資及產能過剩現象,尤其在先進製造業更是明顯,這些政策性補貼與他國產業形成不公平貿易競爭,也讓台商處境更加艱難,不論是轉向中國內需市場亦或拓展海外第三地市場,都面對著中國產品低價競爭的挑戰和威脅。
同時美中貿易戰以科技競爭為核心的本質,也促使中國近年不斷加大對新興科技產業的監管力道,推動包括《數據安全法》、《反間諜法》、《反壟斷法》等措施,涵蓋晶片製造、資通訊;乃至於未來產業如AI人工智慧、生技醫藥等,均屬中國強力監管行業,在其追求科技自主前提下,這些監管措施對外資企業(包括台商)而言,都意謂著更難實質取得發展空間。
最後,本文嘗試提醒,要推動兩岸產業的交流合作,必須有賴於雙方公權力的介入並給予制度性的支持。尤其在未來產業如6G、大數據或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合作,若缺乏兩岸官方協商與對話平台,將因技術標準分歧、法律規範衝突與資源整合困難,形成合作的重大挑戰。然而兩岸當前因缺乏互信機制,官方互不交流,在諸多方面如政府授權、國際認證,技術標準對接,再如大數據領域涉及跨境數據流動與隱私規範等,都缺乏公權力從中協調兩岸法規之落差,再如新能源產業發展初期,多需政府補貼、給予稅制優惠或提供基礎建設,方能助推新興領域之合作。故冀望兩岸官方能在此國際紛擾情勢下,尋思破冰之策,秉持我方所需之對等尊嚴,建立有效的產業制度化交流機制,才是減緩兩岸產業供應鏈脫鉤趨勢的根本之道。
資料來源:025/06/03 15:18:22 經濟日報
記者:劉秀珍/即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