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按下90天暫停鍵,外界解讀這是美中釋放關係和緩的訊號,不過,專家對此並不樂觀,因在中國經濟壓力下,中共屬於弱勢的一方,不得不與美方妥協,「預期美中還要繼續談,這90天的豁免期可能會不斷延長,不確定性仍高」。另外,從美中協議可推估,美對台的關稅會在「10%~30%之間」。
美中經貿高層日前在瑞士談判後,美國把對中國商品的關稅自145%降至30%,中國將對美國商品關稅從125%降至10%。另外,美國修改行政命令,來自中國且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小額包裹,關稅從120%降到54%。
以關稅而言,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表示,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時期的稅率基本上都還保留,這些稅率因產業和產品而有差異,平均約20%,加上這次的30%,美國對中國的稅率基本上是50%。
美對中關稅仍高達約50%
「很多的學者或者媒體說,這代表美中關稅戰變得和緩,相對來講,我保持比較悲觀的態度。」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國臣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出三大原因,首先,這次談判地點選在瑞士,相當耐人尋味,「美國與瑞士間的談判,應該是先敲定好的,那麼會是什麼情況下,中共硬擠進去?」他說,「可以想像的是,中共急著想跟美國談,並趁著美國與瑞士談判期間,與美方進行接觸。」
「最後談判結果是不利中國的。」王國臣提到第二點原因時說,表面上看是美國對中國降稅,但如果加上2018年的約20%關稅,美國對中國關稅仍高達約50%,另外,美國對小額包裹的關稅雖從120%降到54%,「稅率還是很高」。後續還有鋼鐵、藥品與半導體等個別產業的關稅待出爐,意思是變數還很多。
另外,他說,中共放鬆對美國的稀土管制;而在實體管制清單方面,中方有意將美企從清單裡移出,但美方並沒有明確表示要將中企移出美國的實體清單;中共還承諾要清除非關稅壁壘,「從上述內容來看,中共是屬於弱勢的一方。」
美中協議未有具體共識
至於第三點,王國臣說,美中關稅戰並沒有如外界所稱變得和緩,雙方談判時間長達18個小時,最終確定的方案內容只是基本事項,「但他們對外稱是重大談判成果,就知道雙方關係有多麽嚴峻。」
他說,美中雙邊並沒有具體的共識內容,包括:最簡單的採購規模、芬太尼議題,又或是市場結構的改革等,這次都沒有談出來,因此未來談判仍會繼續,「我們預期,美中很難在90天內談出最終成果,而這90天的豁免期可能會不斷延長,直到達成具體共識。」
經濟不振 中共必須與美談判
談到中共接受不利於自身談判條件的理由,王國臣分析,美中在這波關稅戰裡都跑得太快,「兩個月的時間內,關稅就飆到100%以上,等於直接封鎖雙邊貿易。」
王國臣說,中國4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跌到衰退區間,尤其是新出口訂單下降4個百分點;4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連四個月負成長,顯示民眾對未來經濟前景急遽恐慌;中共央行日前宣布寬鬆貨幣政策。
他說,「諸多跡象顯示,中國經濟惡化程度,已經超過北京當局的預期,讓他們不得不跟美國談。」
估台灣稅率在15%~20%
關於台美經貿談判的展望,彭博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川普執政團隊已把大約20個合作夥伴列為初期貿易談判重點,台灣也在名單中。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坦言,美中間的談判進度與結果「讓人匪夷所思」,但從雙方共識裡,可以看到一些邏輯,「國內財經界預估,美國對台灣課的對等關稅只有10%可能太樂觀了,最終可能在15%~20%之間。」
邱達生說,英國對美國有貿易逆差,英國的稅率是10%,而中國對美國的順差是各國之最,中國的稅率是30%,「這代表未來各國的稅率可能在10%~30%之間,台灣可能是中間值。」
他說,如果按照川普本來所講的,會對中國課80%關稅,代表各國的稅率在10%~80%之間,如今收斂到10%~30%,讓情況更加明朗,對市場而言是好消息。
責任編輯:呂美琪
資料來源:大紀元 2025年05月14日訊 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