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屆滿百日,面對川普政府對中國祭出的關稅戰,學者認為,美中雙方皆希望尋求局勢降溫的可能性,很有可能在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未見面的狀況下,達成暫時性的美中關稅協議,而台灣政府應該藉此機會協助國內產業轉型。
國策研究院今(30)日舉辦「川普新政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與重塑」座談會。面對對等關稅與美中對峙,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表示,台灣應著眼於阻止中國的洗產地作為,加強供應鏈管理,並防範中國因內部經濟壓力、社會不滿情緒累積,而為了穩固政權進一步訴諸民族主義,加大對台經貿或軍事脅迫,台灣應持續強化軍備及維繫經濟安全措施,因應地緣政治的升溫及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系主任蔡維哲表示,在目前的局勢下,預期供應鏈重組會加速,在非關稅貿易障礙的推行下,亞洲供應鏈的去中國化很可能會快速發生、加速進行。
蔡維哲指出,台灣的傳統產業受到川普關稅政策衝擊最重,而傳產中小企業又非常多,他認為,政府應該藉此打擊中國企業的不公平競爭,創造更透明的商業環境,鼓勵並協助產業往技術服務方面、高值化領域發展。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董事長黃日燦也說,台灣過去幾年已經因為紅色供應鏈的衝擊而開始做產業轉型,體質比以前更好,如今不只轉型,未來產業還要「轉骨」,在組織上、供應鏈上都需要調整。
多位學者皆認為美中雖然目前局勢對峙,但雙方都希望衝突降溫。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預估,川普與習近平雙方可能會透過單方面詮釋對方已有讓步,或調降課徵部分項目的關稅等途徑,降溫局勢,不一定要舉辦「川習會」。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也分析,無論是否有舉行「川習會」,由於美中都需要暫時喘息、重新盤整的時間,雙方仍極有可能達成暫時性、官員層級的美中關稅協議,而即便有暫時性的關稅協議,美中關係後續仍會維持對抗。
董立文指出,面對美國接連祭出鋼鋁關稅、對等關稅等極限施壓手段,中國方面採取對等報復、以拖待變的策略,但本質問題是「能拖到什麼時候?等待什麼變局?」,如今美中談判桌上的議題已經相當多,雙方愈晚談就會愈難談,他認為,習近平希望談、準備談,但還不知道怎麼談。
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認為,中國在經濟上比較脆弱,美國則是在政治上比較脆弱,美中非理性的關稅是持續不下去的,最終一定會兩敗俱傷,因此雙邊都想談,重點是談判的敲門磚。
另一方面,針對台海安全問題,郭育仁表示,川普第二任期延續美國前總統拜登的小多邊政策,強化與菲律賓的安全關係,銜接台灣與菲律賓海的巴士海峽長期以來是台灣的安全空缺,因此他認為,台灣接下來的外交工作,應將重心放在強化與菲律賓的關係,甚至不排除進一步與菲律賓討論建交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記者:黃靖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