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書:《財經觀點》發展離岸風力 先排除政策風險

  台灣能源轉型策略是在二〇二五年達到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二成,由於台灣具備先天地理條件優勢,離岸風電將是重要發展項目,但是台灣發展經驗不足,政府必須了解「長期、清楚且穩定的政策發展架構」是一切根本,唯有如此,才能讓資金安心進場,更必須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成為助力而非阻力。

  國際離岸風力發展初期,常因事前嚴重低估專案成本,直接或間接導致供應鏈相關企業財務周轉不靈,但隨著機制、經驗愈來愈成熟,融資取得已經不再是近幾年離岸風力發展的主要限制,最大的風險仍是政策風險以及電網連結風險。

  也就是說,不明確或持衝突立場的政策法規、缺乏長期市場穩定度及明確政策架構才是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唯有長期、清楚且穩定的政策發展架構,才能讓資金提供者安心進場;長期指的是政策支持、保證與涵蓋期間,必須比風場專案期間更長,才能排除投資的風險。

  舉例來說,台灣的開發案常常因為環評或是其他非預期性的法規轉變,導致進度延宕、業者產生營業損失,這些也都會影響開發商、資金投入的意願。

  觀察國際離岸風力的發展經驗,長期且明確的政策發展架構是第一步,相關基礎建設與配套政策也都必須清楚列入政策規畫的考量,才能有效降低案件中斷執行的可能性。而後規模評估、廠址選擇、誘因機制、電網連結、風險分擔以及專案融資導入都攸關綠能產業發展。

  另外,扮演離岸風場成功關鍵參與者的銀行機構投資者、資本市場投資者較重視風險趨避,他們對於現金流量、政策不確定性與資訊透明度等議題尤其重視;因此,政府維持政策穩定性、訂定明確的發展藍圖後,仍必須將各環節審慎思考,為業者打造安心的投資環境。

作者:中經院院長吳中書 記者潘姿羽採訪整理

資料來源:2017-11-17/聯合報/A13版/財經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