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牽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命運,雖然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都曾宣示反對TPP,但多數認為選前說一套,選後做一套,美國國會最快明年春天就會通過TPP法案,但台灣可能要拖到二○二○年才能加入 ,對有些產業來說,已經等不及了。
儘管遠水救不了近火,但加入TPP可降低政策搖擺,讓台灣投資環境更友善,對台灣未來發展新產業有很大幫助。
台灣經濟面臨結構轉型的問題,有些產業不論台灣是否加入TPP都會外移,例如追求低成本的高耗能傳統製造業,不論是土地、勞工,台灣都沒有辦法支持,不論台灣有沒有加入TPP都必須外移。
台灣經濟政策的關鍵,不是要阻撓他們外移,而是要發展新的經濟模式,想辦法把產業外移留下來的真空填補起來。
我們需要新的工作機會,新的經濟成長動能,就要靠新的產業。我所指的新產業有兩個意義,第一是傳統產業升級,把過去做低成本的代工,變成高價商品或者品牌;第二是現在不存在、未來可能存在的新興產業,例如數位化、App、3D列印到工廠自動化或者工業四.○等。
TPP扮演的關鍵角色是它會讓我們的法規變得比較友善,因為新的產業不怕法規嚴或不嚴,最怕的就是法規善變,更怕政策搖擺。
TPP包含很多體制改革法規跟國際接軌,這是對台灣長期競爭力的培養,因為台灣經濟結構目前最大困擾是投資不足,過去十年我們的外人投資比率,是亞洲廿國排名最後的,TPP提供我們外在壓力,讓我們加速體制改革和法規決策程序改革,對台灣長期發展尤其是吸引投資會有幫助。
本文由李淳口述記者仝澤蓉整理
資料來源:2016-11-09/聯合報/A13版/財經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