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日前宣布上任後就要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但TPP是美國和亞太國家重要經濟利益之所繫,美國歐巴馬政府花了六、七年,才完成談判達成協議,TPP內容並非完全不符合川普的經貿政策和美國利益。
有一種可能是,川普上台後,把TPP裡對美國有利的內容,另外轉化成其他方式,來維持美國利益。川普說要重新協商自由貿易協定,有可能將已經和TPP成員達成的協議內容,另外轉化成雙邊貿易協定或貿易機制,再重新去洽談。
舉例來講,美國和越南在TPP談判過程中,已達成很多對美國很重要的開放市場的決議,川普政府可能會持續就此決議繼續向越南爭取雙邊貿易機制,要求越南開放市場。
美國過去幾年來已與東南亞十個國家全部完成雙邊貿易機制的建置,今年三月美國和最後一國寮國洽簽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未來川普政府應會積極利用這些已建置完成的雙邊平台,去要求這些國家開放市場,改善對美國產品的待遇。
台灣在這種局勢下,對於TPP既有文本、美國所關切的經貿事項,包括農產品開放、檢驗檢疫規定、服務市場開放、電子商務和智財權提高保護等,仍須持續進行國內法規改善準備工作。因為即使TPP胎死腹中,也必須和美國以雙邊方式持續討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其他貿易機制可能性。
未來亞太區域整合中,區域全面夥伴協定(RCEP)的重要性會增加,而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在二〇二〇年以後展開談判的可能性也很高,面對亞太區域經貿變局,台灣須預做因應。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中心主任徐遵慈口述,記者何孟奎整理
資料來源:2016-11-26/聯合報/A11版/財經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