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院WTO與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昨(23)日表示,在區域整合趨勢下,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答案」不只在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或區域經濟夥伴協定(RCEP),而是兩岸都共同參與的區域整合、複邊或多邊談判架構下的合作,這些互動替兩岸關係增加了迴旋空間。
李淳昨天在兩岸自由貿易論壇中,參與「從TPP/RCEP看兩岸區域經貿合作展望」主題討論。李淳說,兩岸在TPP及RCEP上的合作很重要,但這是中長期的計畫,眼下的互動是在既有的區域、複邊或多邊架構下合作。
李淳表示,兩岸都是WTO的會員,他細數兩岸國內作業都已完成WTO貿易便捷化協定,即將生效的擴大資訊科技談判(ITA2),台灣已經參與,大陸也表達有意參與的服務業貿易談判(TiSA)等,都是兩岸有機會相互合作的場域。他說,雖然兩岸服貿協議前途難測,但不能排除TiSA作為兩岸服務業貿易其他互動的契機。
李淳說,在現有兩岸關係下,即便台灣想對大陸進一步開放,或大陸想對台灣擴大自由化項目,完全會做不出來,特別是民進黨政府執政下,目前看來沒有空間;但若拉到TiSA或WTO架構下,因這不是在兩岸框架下推動自由貿易,互動起來順理成章。
他分析,台灣想加入TPP和RCEP,RCEP一還沒談判完成,二因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對台灣的挑戰就比較大。東協十國中,不是已加入TPP,就是未來三到五年內要加入TPP,故TPP對台灣很重要。
至於TPP到底會妨礙兩岸發展、或有助兩岸發展。李淳以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台灣民心動態調查」的民調為例,在大陸鼓勵或協助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前提下,支持兩岸服貿的人數多過反對。
李淳說,當今兩岸關係,TPP一方面是台灣的逃生門,但反過來也是增加台灣在兩岸架構下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的信心來源,TPP不一定是阻力,而是助力。
李淳並巧妙以大陸知名紀錄片「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內容為結語,湖南為了蓋高速公路,用炸彈炸山,把民宅炸垮,看來是壓迫底層的農民,其實從台灣角度看來,不在意大陸蓋多少高速公路,而在意人性關懷。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吳馥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