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遵慈: IT攜手 打造軟硬體王國


  台灣和印度經貿關係發展久遠,早在80年代就曾有印度貿易公司來台設點,負責向台灣採購並銷售印度絲織品等到台灣,儘管台灣製造業已大量移轉到中國大陸,現在仍有一些印度裔公司繼續留在台灣。


  這些年,印度和台灣的貿易關係確實出現變化,2011年前,兩國貿易量還維持兩位數成長,但在2011年達到75億美元高峰後,逐年下降,去年衰退至50億美元以下,造成貿易衰退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是進入印度市場難度較高,國人對這個市場也相對不熟悉。台灣前進印度存在許多障礙,其中之一是因為韓國、日本跟印度簽訂FTA,導致台灣的競爭對手產品進入印度時,可免除關稅,但台灣產品則有高關稅問題,最有名的案例莫過於台塑,大約7、8年前台塑出口一種聚丙烯原料到印度,當時市占率稱冠,但後來因韓國、馬來西亞相同產品可享FTA下低關稅,在關稅排擠下,目前台塑該項產品已完全退出印度市場。


  不過,這幾年台印度交流有了新氣象,像是鴻海去年宣布在印度投資50億美元於智慧型手機製造,外界期待能因此在印度逐漸建立供應鏈;台達電公司也將在印度擴大投資,生產節能、太陽能產品;近兩年華碩手機獲得了印度市場的青睞,也為人津津樂道。目前新竹科學園區亦有萬名以上的印度裔工程師,資訊業普遍流行一種說法─所謂「IT」,就是印度(India)的「I」結合台灣(Taiwan)的「T」,印度長於軟體,台灣硬體實力強大,兩國攜手可打造軟硬體王國。


  展望未來,新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有別於過往的南向政策,除開拓東南亞外,亦強調南亞市場,身為南亞龍頭的印度,值得發展的面向涵蓋進出口、服務業及人才合作,有利台灣在亞太市場發展更大商機。


  整體而言,印度之所以重要,來自其市場、人口及持續的經濟成長動能,如果從購買力平價(PPP)角度來看印度的GDP,印度早已是全球前五大經濟體。因此,台印度雙方無論政府或企業,都致力強化雙邊經貿關係,特別是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投資環境大不如前,再加上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企業急於尋找新藍海,都是印度不容忽視的理由。不諱言地,打入印度市場具有相當門檻,然而當前的機會比過往更多,建議國人透過周延的市場分析,了解印度在亞洲和全球的地位,以規劃長遠的市場布局。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口述記者趙于萱整理

資料來源:2016-05-18/經濟日報/A16版/稅務法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