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連5月呈現緊縮,11月指數來到45.1,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再度從擴張轉為緊縮。中經院院長吳中書指出,「景氣還在疲軟調整階段」。
PMI以50作為榮枯線,指數大於50代表景氣呈現擴張,小於50則緊縮。由於PMI與NMI雙雙低於50,吳中書表示,現在景氣處於收縮階段沒有疑問,但是不是已經到了谷底或脫離?還要再觀察。
PMI的五項組成指標中,具有領先意義的新增訂單指數,截至11月也已連續5個月呈現緊縮;從產業別觀察,六大產業中,交通工具產業的新增訂單數量跌至21.9,為2012年7月指數創編以來最低,不過基礎原物料產業緊縮速度趨緩,指數翻揚至47.8。
全體製造業已連5月看壞未來六個月景氣狀況,雖然緊縮腳步放緩,11月微幅回升至37.6,吳中書指出,目前製造業還在谷底盤旋階段,希望明年會回升。
吳中書指出,近五年台灣政府投資幾乎都是負成長,未來應該從經濟變化狀況調整預算執行方式,「經濟差時,政府應該投資加把勁,不要扮演拖累的角色。」
相較製造業的低迷表現,非製造業雖然指數從擴張轉為緊縮,指數下跌至48.7,但八大產業中,住宿餐飲、教育暨專業科學、金融保險、資訊暨通訊傳播、運輸倉儲仍處擴張階段;四項組成指標中,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數量維持緊縮,人力雇用數量呈現擴張、供應商交貨時間也上升。
吳中書說明,整體來說,非製造業表現比製造業穩健,但因經濟走勢還不明朗,導致非製造業對未來看法仍處於比較低迷狀態,全體非製造業已連6月看壞未來六個月景氣狀況,不過緊縮腳步放緩,已回升至27.4。
景氣低迷之勢不只發生在台灣,吳中書說,「亞洲四小龍都是病懨懨的。」
社團法人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賴樹鑫分析,主因是亞洲四小龍國家對中國出口比例很高,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導致所有主要對中國出口的國家經濟表現都會下降。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潘姿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