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名家觀點》拚入TPP、RCEP 雙方仍須溝通


  馬習會實現了,建立兩岸領導人溝通機制有其必要,可使兩岸大議題較有方向感;而馬總統當面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我國要加入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似乎未獲得回應,這也代表著,台灣要加入TPP,兩岸未來還得持續溝通。


  兩岸60多年來互動,最需要的機制就是溝通,即使兩岸對未來有各自規畫與歧異,不論是一中或二中,溝通仍是非常重要,因為太多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誤解將帶來誤判。像美中兩大國為南沙群島爭議劍拔弩張,美國軍艦前往南沙群島繞了一圈,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隔天仍到北京去說明,顯示溝通仍然必須。


  未來兩岸關係依舊會有歧異、有衝突,仍要持續溝通;兩岸溝通機制可以有好幾個層次,有技術階層、兩岸兩會、最高領導人溝通,各有功能,而兩岸領導人Top-down(由上而下)溝通,藉由領導人的表態,讓下面階層好做事。兩岸領導人溝通機制若能建立起來,幾年就見一次面,可以讓兩岸之間大議題較有方向感,工作階層推動也會較容易。兩岸不溝通對台灣才是最不利。


  這次馬習會上,習近平對於我加入亞投行有較明確的回應,將以適當方式讓台灣加入;但對於馬總統當面提出我爭取加入TPP及RCEP,習近平的回應外界似乎無從得知,令人玩味。


  兩岸領導人之間要談的議題多達上百款,馬總統當著習近平面,提出我要加入TPP及RCEP,希望不要有誰先誰後的考量;這代表著,這是我方認為重中之重的議題,亦暗示著台灣要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中國大陸即使不促成,也不要來當破壞者。而習近平的冷回應或者不回應,也代表著中國大陸的某種態度,顯示這項議題未來兩岸仍要持續溝通下去。


  事實上依目前客觀情勢發展,台灣若能整合國內意見,調整國內制度,作好準備,台灣是有機會較中國大陸先一步加入TPP。TPP第30章新成員加入條款已明定,TPP成員必須是APEC國家或個別獨立關稅領域。在APEC21個經濟體中,只有台灣和香港是獨立關稅領域,美國在TPP法律上已將台灣納入考量。


  馬習會上溝通議題的落實,包括我未來是否能順利加入亞投行,ECFA貨貿協議能否順利簽署,以及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等,都將留待未來一、兩年觀察、檢視,才能確定馬習會的歷史意義。此外,馬總統即將卸任,未來繼任者是否能承繼馬習會各項議題大方向,亦值得密切觀察。


  若是由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當選下一任領導人,承接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關係的可能性就較大;至於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已表態不反對「蔡習會」,相較於民進黨,可看得出蔡英文的務實,而不論未來領導人對國家發展的想法南轅北轍,兩岸仍然需要持續溝通,尤其是,民進黨亦支持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中國因素猶如芒刺在背,隱隱作痛,未來終究還是要務實面對。


中經院WTO與TR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口述記者江睿智記錄

資料來源:2015-11-08/經濟日報/A4版/馬習會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