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看問題:醫師缺 護士缺 行銷少…


  國際醫療雖然前景看好,但國際醫療在台灣各醫院營收不到1%。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由於營收佔比不大,多數醫院不願聘請新人力,選擇既有人力替代,「醫師缺,護士也缺」,他認為台灣不論政府、社會心態都要調整,不然很難做起這塊市場。


  王健全說,國際醫療這塊「做得好,就會有人來(消費)」,但無奈台灣現在「先天失調」,國際醫療佔醫院營收太低,醫院不願意聘請過多人力,調查時發現「各家醫院大多是用現有人力來替代,有些甚至只要part-time(工讀),真正開缺每家醫院多半不到10人。」


  王健全也指出,台灣針對國際醫療一年的行銷支出「少得可憐」,僅有鄰近新加坡的1%,廣告費用可說是「捉襟見肘」,不但相關預算在立法院過不了,外國人難以知道台灣醫療,國內又很多人反對國際醫療,認為會影響台灣人權益,「什麼事都要被砍光,要怎麼做得起來?」


  王健全認為,其實國際醫療可以改善台灣醫療產業面臨的困境。尤其國際醫療不用仰賴健保,如果將餅做大,可以舒緩醫院財務壓力,更多的資源還可以幫忙醫事人員加薪、更新更好的設備。否則依照台灣現行醫療情況,健保財務狀況不佳,未來只能不斷增加保費,不是長久之計。


  至於外界擔憂,國際醫療會造成台灣醫療「五大皆空」,影響台灣人就醫權益。王健全則認為這是「倒果為因」,他說,五大皆空並不是因為國際醫療產生,尤其國際醫療現在佔比低,還可以帶來收入,改善營運壓力。他說,只要有配套措施,其實國際醫療是很值得發展的方向。


資料來源:2015-07-27/聯合報/AA1版/財經

記者:余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