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廢核少了配套…電力供應長空


  電力備用容量率去年還有14%,但今年將降至10%,未來幾年內甚至都將在10%之內,而備轉容量率在去年更已經不到4%,近期情況更加吃緊,已經低於3%。換言之,現在只要有大一點的機組跳電,台灣就會出現區域性的大停電,而且這樣的狀況未來幾年只會更加嚴重。


  因應限電風險,主要是「開源」與「節流」兩大方向。


  因核四已經確定封存,為了維持電力供應,原先已規劃要除役的核一廠、協和發電廠可考慮是否延役。另外,以再生能源補上電力供應,如風力發電、海上風機、太陽光電亦是可發展方向。


  外界雖對再生能源的發展寄予厚望,但是仍有一定技術需要突破,如海上風機就有航權、漁權、氣候的不利條件需克服。而太陽光電雖最具發展可能性,但每度電價格約為6-8元,遠高於當前電價,民眾是否可接納亦是一大問題,除此之外,發展太陽光電也同樣面臨土地開發問題。


  就短期供給而言,可由汽電共生部分著手,強化電力調度。


  在需求面管理措施方面,則可加強「時間電價」的使用。對於台灣一般用戶而言,分為夏季跟非夏季電價,但產業用戶則還有「時間電價」的措施,也就是在尖峰與離峰設定不同電價,鼓勵用戶少在停電壓力最大的尖峰時間用電,集中於離峰時間使用電力。


  而為了加強引導用戶於離峰時間用電,政府可考慮拉大尖峰與離峰之間的電價價差,增添用戶於離峰時間用電的誘因。另外,若是用戶可於尖峰時間配合減少用電,政府亦可考慮給予優惠電價,鼓勵更多用戶於尖峰時間減少用電。 經濟誘因是改善能源效率、減少電力需求的重要手段,2008年起台灣因電價合理化政策,電價累積上漲45%,電力效率每年有效提升1.58%,並使電力需求減少11%,相當於一個核電廠的供應量,其效果不容小覷。


  不過,令人擔心的是,今年國內電價又調降,未來電力效率要進一步提高恐怕將較為困難。


  長期而言,台灣的電力供應問題將很嚴重。缺電現在只是起頭而已,未來隨著核一、核二、核三廠陸續除役,加之核四封存,台灣將面臨高達27.5%的供電缺口,若是國內民意決意排除核電供應的話,就必須要認真思考如何補上缺口。


  然而,這並非易事。日本在311核災後,關閉核能電廠,然而其後電力吃緊,陸續衍生不少問題,最後仍決意重啟核電廠,其一路走來可供我方借鏡。 台灣並非不能限核,或是禁止燃煤電廠發展,但重點是應有妥適配套,以及充分的反應時間,有規劃的進行,並非戛然而止。


  目前核四已經決定封存,離另外三個核電廠2025年全面除役,台灣的應變時間只剩下短短的十年。相較於德國早在2000年就宣布2022年全面廢核,台灣的應變時間僅不到德國的一半。且德國廢核之路走了15年以後,至目前為止核電供電比仍占整體達14%;除此之外,德國雖提升再生能源占比至14%,然而因再生能源供電相對不穩,其衍生的代價就是德國一年停電高達11萬次。


  政治人物、反核、環保團體都應該認真地思考廢核對國內的影響,包括電價、供電穩定、溫室氣體等,需全盤考量配套,不應只是急躁地執行主張。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口述,記者鄭杰整理)

資料來源:2015-07-02/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