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通貨緊縮現象是指物價持續下滑,代表內需較疲軟、投資需求低迷。一旦出現通縮,預期未來價格會再下跌,消費者會延遲購買,例如就暫且不急於買冰箱、洗衣機等耐久財;量縮又無法漲價,廠商生產利潤率降低,於是延後投資時程。消費、投資需求趨緩,又進一步迫使廠商降價求售,形成物價持續下跌。通縮將導致投資、消費趨緩的負面循環,不利經濟活動。
所以,各國都不樂見通縮,一旦出現,就是棘手問題。各國都會事先防範,發現通縮跡象後,就採取因應對策,例如歐元區、日本為避免深陷通縮,近來皆採行較大力度的寬鬆貨幣政策,日本利用擴大財政支出為手段,歐元區更是大手筆啟動QE(量化寬鬆),每月加碼購買600億歐元公債。
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兩個月較去年同月下跌,根據主計總處2月發布的最新預測,今年上半年物價會比去年同期低,台灣會陷入通縮泥淖?需要像其他國家採取事先防範措施?
其實,物價下滑不必然就代表出現通縮問題,要觀察其背後的因素。歐元區的問題在於債務餘額過高,政府縮減財政支出,此政策不利創造需求;日本則是因消費者長期缺乏信心,消費、投資意願皆不高,造成持續性通縮情況。 歐元區、日本政府雖皆祭出大規模的財政、貨幣政策作為刺激手段,然而,能否奏效—提升消費信心,還有待日後觀察。因政策重複使用度高,社會大眾可能感到疲乏,刺激效果恐怕不如預期顯著。
除了政府支出下降、消費信心不振導致需求下降,各國物價近期下滑最主要原因,還是去年下半年起國際能源價格大幅走低,帶動其他類別的物價下跌,例如電價跟進調降、交通票價跟進調降等,這屬於供給面的成本價格改善。成本下降不見得是壞事。
台灣的物價下跌主要來自國際能源價格下跌,並沒有需求疲弱的問題,我國既沒有減少財政支出,消費者信心也強勁,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還創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台灣九成以上的能源靠進口,國際能源價格大跌,消費者物價指數跟著走低。如果不看能源這塊,剔除蔬果及能源價格的核心物價還是漲的,2月年增率是1.78%。
台灣的物價可能符合通縮的定義,出現連兩季較去年同期下跌,但供給面造成的物價下跌,有利於生活、生產成本下滑,對台灣反是好事。由於油價下跌快速反映於油品售價上,消費者不致延遲消費;廠商售價雖下跌,但因成本亦下跌,不致衝擊利潤。
整體而言,台灣當前需求面仍屬穩健。就業市場持續改善,失業率往下走,今年甚至有望低到3.5%,市場徵才踴躍,今年薪資調幅應該不會低於去年。台灣內需市場仍有支撐力道,經濟成長率上看3.78%。最近的物價下跌不成為「問題」。
近年台灣已經習慣低通膨,不樂見物價波動,部分物價上漲就以負面看待,其實國人的思考模式應該更積極一點,物價適度成長是「潤滑劑」,能夠增加消費、讓廠商也更樂於投資;能夠增進利潤率,企業才樂於調薪,形成正向循環。
各國多數將通膨目標值定為2%,「求取」物價上漲,若是台灣人一味要求物價不漲,薪資恐怕也難以獨漲。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口述記者鄭杰整理
資料來源:2015-03-10/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