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界支持 學者憂缺電危機仍在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昨表示,國際燃煤價漲跌劇烈,新版電價公式加裝「緩漲天花板」立意良善,訂定上限可讓電價波動相對穩定;新版電價公式,雖沒有完全改善台電負債狀況,但「有機制總勝過沒有機制」。


  不過,梁啟源表示,新版公式沒有辦法解決「缺電」危機。去年夏天因氣溫飆高,用電量頻頻破歷史紀錄,實際可調度使用的發電容量跌破百分之六警戒線。根據統計電價下跌百分之十、用電需求增加百分之三,若燃煤成本長期處於低檔,電價因此長期便宜,用電量需求則會增加,在核電漸縮、沒有蓋新電廠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缺電危機。


  梁啟源表示,我國供電成本中,燃料占百分之六十五,燃料價格全年漲幅可能超過百分之六,訂定全年百分之六的電價調漲上限,讓民眾生活成本不至於受到太大衝擊。


  由於國際煤價受供貨、交船、船期等流程影響,期貨價與現貨價約存在四個月時間差,梁啟源建議,電價公式應把燃煤現貨價與預測價格,各納入一半計算。


  例如,現在因國際原油、天然氣下跌,帶動煤炭價格下滑至每噸約六十美元的低檔;但根據國際情勢推估,原油價格可能在年中反彈,若公式沒有考慮預測性的燃煤價格走勢,可能出現四月新電價調降,但上路後燃煤成本卻反彈,未真實反映實際成本。


  另外,梁啟源建議台電合理利潤率應調高至百分之九以上。「台電過去每年投資規模約維持在一千二百億元,每年設備折舊約九百億元,若利潤率百分之五,換算合理利潤不足二百億元,未來在興建電廠、維護輸配電設備上都會出問題。」


【記者余佳穎、陳景淵╱台北報導】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昨天表示,過去電價沒有公開計算公式,調多少都淪為「黑箱」的罵名,現若經過朝野協商認可,把電價漲跌回歸市場機制,相信企業界都願意配合與支持。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表示,電價比照油價,依燃煤成本每半年調整一次,算起來也公平。


資料來源:2015-01-20/聯合報/A5版/話題

記者:陳景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