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國外搞得轟轟烈烈 加速發展綠色經濟


  推動綠色經濟的前提,必須有綠色立法與政策雙重支持。然而,在台灣令人灰心的是,「(政府)都是玩假的」,綠色口號喊一喊,實際作為又是另一套,讓不少外國駐台貿易代表都氣憤不已。


  台灣推動綠色經濟不易,即使我們已是不少綠色產品製造大國,且成功外銷全球,包括自行車、LED(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等。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台灣在眾多環保成就上不如國際,且環保意識未能明顯抬頭,和台灣遭孤立的國際政經地位脫離不了關係。


  在WTO(世界貿易組織)超過一百五十個會員國裡,台灣是唯一未參與任何國際間環保協定,導致資訊蒐集困難,更別說要和風起雲湧的國際環保趨勢接軌。


  除了外在環境艱困外,內部政府決心也是關鍵。以綠色商品為例,若要蓬勃發展,仰賴多重綠色法令配合,但光看一部「溫室氣體減量法」,目前已擱置將近廿年。


  再舉一例,台灣的綠建築和其他國家標準相比,「完全不能放在同個天平上」,因為我國綠建築毫無納入能源概念,只要使用兩種以上的綠建材,就能稱綠建築。相較英國提出,2016年所有綠建築都必須落實零碳概念,包括再生能源使用、廢棄物、水資源回收等,兩者差距實在太大。


  有別於一般傳統貨品,綠色產品具備兩大特性,即涵蓋公共財(指具備共享性質,不可排他的財貨)、憑藉立法推動,像各國和聯合國積極推動的綠色採購下限。


  長期在環境經濟、經貿領域,我觀察到,環保、經濟單位彼此不了解對方,這不只全球,也是台灣有的問題,所以大家都不想做決策,為化解這個問題,前韓國大總統李明博就作了個很好的示範,將決策單位拉到最高等級的總統府,行政效率、魄力,自然就可展現。


  國外綠色經濟搞得轟轟烈烈,台灣製造能量強歸強,但長遠來看,能領先多久?我們若還只想依賴過去的製造經驗、設計能力,很快就會被迎頭趕上,部分產業甚至已是「進行式」。發展綠色商品優勢,我們沒剩多少時間等待。


本文由溫麗琪口述,記者劉俐珊整理

資料來源:2014-09-23/聯合報/AA1版/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