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制度多年未大修 學者:靠公務預算撥補非永續之道

健保制度進入30周年,其總額制、政府做莊的社會保險制度,卻屢受挑戰,不僅收支失衡,財務屢見赤字,台灣預期壽命等多項醫療指標也落後日韓。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表示,健保歷年均未大改,呈現「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窘境,不調整費率、不進行結構改革,僅依靠政府撥補,非健保永續之道。

連賢明表示,全民健保滿意度雖高,但每當調升保費費率,民眾會因經濟壓力增加,而焦慮不安,連帶影響健保滿意度,並質疑健保政策,健保實施以來,三度調漲費率,其中2任衛福部首長李明亮、楊志良為此下台,只有前部長陳時中因新冠疫情期間,擔任疫情指揮官而免於下台,調漲費率有難度,健保收入受限,政府把力道轉向「控制健保支出」,但此方法卻讓民眾健康受影響。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快,民眾疾病問題日漸複雜,限制健保支出,反而造成醫療品質影響。」連賢明表示,台灣醫療支出與開發中國家相比明顯偏低,已導致台灣預期壽命與韓國發生「死亡交叉」,從比韓國多一年,到落後韓國兩年;同時,控制支出形同把財務風險轉嫁醫療服務提供者,導致醫院發展自費醫療,目前國人自費醫療比率已回到健保開辦前的水準。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暨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盧瑞芬表示,國人經常醫療支出自費負擔比率約33%,曾高達40%,許多國外學者表示,一個好的國家健保制度,民眾自費比率不應這麼高,如果以商業保險給付都用於醫療估計,民眾自費仍有20%以上的水準。因此,自費占率很高的時候,這就是一個警訊,這是否為醫療無法承受之重。

盧瑞芬說,實施健保重要政策目標,為降低民眾財務風險,以達社會公平性,但資源有限、慾望無窮,需採取節流策略,其中部分負擔是一選項,此為使用者付費精神;自健保開辦以來,約進行10次部分負擔調整,但變化不大,非健保署主力項目,目前仍著重於醫療使用,甚少討論對財務負擔的影響。她說,自費負擔是實行健保須面對的挑戰,實證數據是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的基本工具。

健保收費採眷口制,民眾家庭生養小孩,要付出更高保費,這讓年輕人不敢生育,健保收入雪上加霜。台北商大財稅系教授韓幸紋表示,在二代健保推行時,曾經拋出「家戶總所得制度」,卻因涉及爭議,如課徵單位是否以家戶為單位,或是擴大到所有所得,以及是否會複製稅制不公等,是否歧視單身等因素,遺憾並未上路,而是採取一般保費搭配收取補充保費作為財務改革。

連賢明表示,健保制度困境逐漸明顯,政府應勇於改革,但新冠疫情以來,政府不斷靠行政院公務預算撥補,每年幅度落在200億上下,為讓健保安全準備金符合法定水位,才不用調整費率,且政府也不開闢財源,不擴大費基,更不重視人口結構改變,對健保制度造成的威脅。

資料來源:2025-02-21 15:04
記者:林琮恩、李青縈、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