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輝:《海納百川》台灣匯率升值不是危機 是體質改革的開始

  日前英國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亞洲版以台北101大樓為封面,探討「台灣經濟繁榮背後所隱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引發國人熱議。《經濟學人》在X社群平台官網,連發多則貼文以「透過壓低匯率,台灣央行以出口競爭力為名,犧牲民眾生活水準」及「台灣央行必須為新台幣建立長期發展路徑,讓一般民眾能更充分分享非凡出口奇蹟所帶來成果」來介紹這篇報導。提醒台灣低估新台幣已不再帶來原有好處,甚至產生扭曲效應。建議台灣更新經濟模式,並放鬆對匯率控制。

  《經濟學人》認為台灣的中央銀行刻意壓低新台幣匯率,造成龐大順差與經常帳盈餘,未來將付出高昂代價。中央銀行對此篇報導,迅速以五點回應,認為《經濟學人》報導引用「大麥克指數」指稱央行長期壓低新台幣匯率,導致台灣經濟金融產生多項問題,如國人購買力受損、房價攀升、累積金融風險等。澄清說明不宜以「大麥克指數」推論新台幣匯率之合理價位;並澄清儘管今年台灣對美國商品貿易順差擴大,期間央行多次與美國財政部就總體經濟與匯率等議題溝通時,該部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

  然而,主計總處主計長日前表示,今年經濟成長率應可趨近6%,估計至少5.5%以上。央行總裁近期在立法院業務報告時也坦言,今年對美貿易順差規模可能擴大至1200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25年台灣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將超越南韓與日本,外匯存底逾6000億美元。

  《經濟學人》文章指出,新台幣長年被低估的政策雖然有利出口,但對內卻壓抑消費力,推高房價,加劇金融風險,造成資源錯配及社會不公與貧富差距。面對《經濟學人》對台灣經濟的分析,我們不該只是防禦性情緒反彈,而應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態度,從更宏觀角度檢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五年內若從30逐步緩升至25的可能性,與其視為災難開端,不如視為重新調整經濟體質良機。若匯率調整能透過政策設計與社會共識穩步推進,不僅不會重創台灣,反而可能打開經濟轉型的全新格局。

  首先,最直接受益者將是台灣消費者。長年受壓抑匯率讓民眾付出更高代價購買進口的能源、糧食與國際商品。升值後,進口成本降低,生活支出減輕,實質薪資上升。對於收入停滯已久的中產與低薪族群來說,將是實質紅利。當匯率反映真實經濟實力,民眾才能公平地共享國家經濟成果,而非僅由出口業者壟斷好處。

  其次,升值有望為房市降溫,緩解台灣最大經濟結構問題。《經濟學人》指出,資金過剩導致房價飆漲,讓年輕世代買房無望,造成整體社會資源集中少數資產階層。若升值可抑制貨幣基礎膨脹,銀行利率回升,熱錢逐步退潮,房價自然降溫,有助改善財富分配、降低青年世代的不滿與焦慮。

  再來,對產業結構來說,升值或許會短期衝擊以出口為主的代工業者,文章也舉例說明,若新台幣升值20%,全球晶片龍頭台積電的營業利潤率或許會下滑8個百分點,但利潤率仍比蘋果更高。但長期看來,卻是推動台灣經濟升級催化劑。當利潤空間縮小,企業便不得不提升技術含量,導入自動化、強化品牌力、投資研發,進而擺脫長期依賴低成本、低附加價值的經營模式。這樣的轉型不僅強化台灣在全球供應鏈地位,也可吸引更多高階人力與國際資本進入台灣,強化內需與就業品質。

  有人擔心,匯率升值將造成企業出走、失業增加。但實際情況更可能是產業分工重組。如同愛爾蘭、新加坡等經濟體經驗,高附加價值部門如研發、管理、設計等將更集中於台灣本土,而勞力密集製造可外移至成本更低地區,這不僅符合全球化趨勢,也有助於人才回流與國內薪資提升。

  在財政面,雖然央行外匯帳面可能產生匯損,但不該誤以為是經濟失敗指標。反之,這是財富從政府帳面回到全民荷包的再分配,是「國富」走向「民富」轉移。只要升值過程漸進、政策預期明確,央行可事先透過資產配置與金融調節分散風險,並不會構成系統性金融危機。地緣政治方面,升值更有利台灣的國際地位與經貿談判。長期被美國財政部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不僅影響與美方互信,也不利台灣參與區域經貿協定。若能透過升值減緩經常帳順差壓力,則有助改善對話氣氛,擴展台灣在全球科技與供應鏈重組角色。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轉型過程對傳統製造業與中小企業所造成衝擊,企業調整壓力確實不小。但這正是政策介入必要所在;透過稅制調整、資金補貼、技術升級輔導與內需市場開拓,協助企業度過陣痛期。更重要的是,升值所帶來正面效益將廣及多數國民,反而有助提升社會整體幸福感與制度信任。長遠來看,一個貨幣強勢而穩定的國家,更能吸引全球人才與資本,也更具國際影響力。新加坡模式值得參考,其逐步升值政策背後的邏輯,正是藉由強勢貨幣打造高生活品質與高附加價值經濟。台灣若能把握升值契機,搭配稅改、教育與創新政策同步推進,就能在全球經濟版圖占據更有利位置。

  升值不是洪水猛獸,更不是經濟輸家。它是讓經濟結構更健康、社會分配更公平、國際定位更清晰的改革起點。我們應當以開放與理性態度來面對《經濟學人》對台灣匯率政策的建言,因為這不僅關乎經濟策略,更關於未來國家體質與社會公平的抉擇。讓台灣從匯率政策辯論中,看見轉型的光亮,台灣才有機會迎來更健康、更公平、更有韌性的未來;發展真正屬於全體國民共享的經濟新局。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2025/11/17 言論 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