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設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政治、經濟、科技、軍事與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為目標。「十五五」無論對中國內部或對亞太區域尤其是台灣,均將產生長期深遠影響。「十五五」規劃重點如高品質發展、科技自立自強、國防實力提升與社會治理強化,不僅回應全球經濟競爭策略,更強化對外戰略籌碼的具體實踐。規劃提出在2035年達成人均GDP達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軍事、外交舞台的主動權與話語權。若「十五五」規劃順利推進並在後續「十六五」落實,北京將擁有更多對台施壓、甚至以非和平方式改變現狀能力。屆時,中共對兩岸「統一進程」定義,也將轉化為更具實力支持的實質壓迫。
習近平在本次四中全會呈現其政治核心地位。全會公報最後一段「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時,「兩個確立」、「四個意識」、「兩個維護」這些強調個人領袖絕對地位口號,不僅寫入全會公報,更配合習強調的「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治理風格,展現他對「十五五」規劃具有完整設計與控制野心。這項跨屆規劃設計,意味著習近平或有意以完成2035年總目標為任期最後的政治里程碑,並在「中國式現代化」舞台上交棒給他信任人選。
李強作為國務院總理,逐漸獲得習的授權與分權,展現政策執行力與系統治理能力。自2023年以來,他頻繁主持國務院的「專題學習」,截至2025年10月已達16次。最近一次更以「強化標准引領保障作用,以標准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進行專題學習。透過數位技術推動標準制訂與國際化,建構全國統一大市場。這不只是經濟政策,更是對內整合治理、對外制度輸出的戰略工具。從「標準」著手,李強正為中國下一階段AI技術主導權與經濟秩序重構搭建基礎。
台灣面對中共十五五、乃至十六五的戰略進逼,必須意識到中國所謂「高品質發展」與「科技強國」背後,伴隨的是對社會全面控制深化與對外權力擴張。「新質生產力」發展,表面上是產業升級,實質上則是國家力量集中的全社會數據掌控、人工智慧賦權與產業與治理邊界模糊化。一個更加數據集中、權力集中的中國,會以更精密方式滲透他國經濟體系與政治制度,台灣的自由經濟與資訊開放社會結構,正是其試圖重塑目標。這可從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日前在台灣設立官方臉書帳號,目前已有將近3萬人追蹤者來觀察,逐步擴散中共在台的聲量與影響力。對台灣而言,要持續強化對中共體制性風險的民間認知與教育,培養對數位威權滲透的社會免疫力。
綜上所述,「十五五」規劃是習近平對內統合力量、對外擴張規則,到2035年實現「現代化中國」野心的具體執行架構。面對中共以「新質生產力」為名推動人工智慧滲透社會治理與經濟體系,台灣若僅以經濟對抗,將難以匹敵其體制整合力。唯有強化民主制度韌性,建立可信任的數位治理機制,結合AI規範與產業創新,才能在保有自由與人權前提下發展科技競爭力。同時,深化公民教育與媒體素養,對抗數位威權的認知滲透,維持民主社會的防禦性開放,是台灣抵禦中國吸納與控制根本策略。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2025/11/12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