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新華社於10月28日公告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10月23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畫的建議》,此份建議不僅是中國內部治理與發展戰略總體藍圖,更是未來5年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重要指引。文件全文逾兩萬字,分為15項主題涵蓋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構、科技創新自立、國防軍力現代化,到對台方略在內的61條具體規畫。台灣在面對這份規畫時,不能只從經濟或兩岸關係角度切入,而須認清它本質上是中國擴張制度影響力與戰略縱深的國家行動計畫。
規畫開宗明義將「十五五」定位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就是說,北京預期在未來5年打下制度優勢、科技優勢與市場整合堅實基礎,為2035年達成人均GDP達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綜合國力全面躍升鋪路。十五五背後政治核心,仍是高度集中在習近平個人權威之上,藉由「兩個確立」、「兩個維護」、「四個意識」、「四個自信」等,確保政策連續性與高效執行力。
台灣必須關注這份規畫的四項重點。第一,規畫提出到2030年代前期中國經濟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內需成為主動力、全要素生產率明顯提升,並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僅意味中國將進一步整合內部經濟空間,也顯示有意打造符合中國標準的區域供應鏈與制度影響圈。對台灣而言,將提高兩岸經貿互動政治門檻,未來若企業參與中國市場,將更難迴避其制度規則與政策綁定,經貿依存可能轉為制度依附。
第二,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北京強調發展「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先進製造業,從傳統重工業升級到低空經濟、航空航太、生物製造、量子科技與腦機介面等前瞻技術。這些產業既是未來經濟競爭的戰略高地,更有軍民融合潛力,亦是「新質生產力」實踐場域。當中國意圖以自身標準主導全球產業規則,台灣的科技產業就面臨兩難:既要確保競爭力,又須在制度選邊維持自主性。
第三,更具挑戰的是「科技自立自強」與人工智慧發展的全面布局。中共不僅推進舉國體制支持半導體、基礎軟體與算力基礎建設,更透過「人工智慧+」計畫,將AI滲透至民生、產業與治理體系。這不僅是技術競爭,更強化社會控制模式,中共意在打造數據治理驅動的國家能力體系,背後的治理邏輯與台灣自由開放體制形成尖銳對比。對台灣而言,如何發展具有民主倫理的AI應用,建立與國際接軌科技治理機制,將直接影響未來產業的全球布局與制度話語權。
第四,儘管整份《十五五規畫建議》鮮少直接提及台灣,但第59條明確指出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並重申打擊台獨、反對外部勢力干涉、深化融合發展等立場。值得注意的是,「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將搭配經濟誘因與制度整合,包括對台灣民眾在就業、教育、生活等面向提供「同等待遇」,實質上是透過政策工具推動去主權化,逐步吸納台灣社會與產業進入中國主導的發展體系之中。
從政策意圖來看,北京的策略已由過去的軍事壓力與外交封鎖,逐步轉向「軟性整合」與「制度融合」並行。這種模式對台灣來說更加複雜與難以對抗,因其手段並非直接對抗,而是藉由標準、制度、科技與經濟一體化滲透。若台灣無法在制度設計上建立足夠韌性,在產業戰略上保持多元鏈結,在公民社會上強化資訊識別能力,恐將陷入北京「融合發展」話語的牽引之中。
綜上所述,《十五五規畫建議》不僅是中國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更是政治治理與戰略競爭的全景戰略。它描繪的不是單一產業興衰,而是中國整體體制強化與國際布局的戰略企圖。台灣應跳脫僅以防衛視角看待中共意圖,而須同步思考如何強化自身制度、科技與社會系統免疫力。在這場制度與價值的長期拉鋸中,唯有建立清晰自主的國家定位,台灣才能在複雜變局中維持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與國際主體性。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2025/11/03 言論 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