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南韓慶州APEC峰會登場前夕,中國突然拋出了史上最嚴格的稀土管制措施,不僅引發了美國總統川普的強烈不滿,也將原本看似已趨於和緩的美中關稅談判再度推到風口浪尖。學者分析,這是因為中國即將舉行攸關影響習近平黨內權力地位的四中全會,因此習近平在此之前,絕不能向美國示弱,讓政敵抓到把柄,所以才在此時對美展開大動作的反制,同時也能為即將展開的美中關稅談判堆積更多籌碼。
中國拋出史上最嚴稀土管制 惹毛川普揚言取消川習會
南韓慶州APEC峰會即將於10月底登場,原本預計美中元首屆時將進行會晤。不過,中國9日突然拋出了史上最嚴格的稀土管制措施,這讓美國總統川普第一時間氣得跳腳,不僅揚言將祭出對中進口商品加徵100%關稅,並計畫對所有關鍵軟體實施出口管制措施進行反擊外,還稱將取消川習兩人在APEC的會面。
中國為何祭出史上最嚴稀土管制?貝森特拋三大動機
儘管川普稍後姿態放軟,強調美國是要幫助中國,而不是要傷害中國,川習會也會如期舉行,但中國此舉卻也立刻引發了全球市場的恐慌和震動。只是究竟中國為何會在此時打出這張稀土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日在受訪就認為,中國背後可能存在三大動機,包括經濟困境、中國反對美方推動和平,及在APEC會議會晤前的戰略操作。不過他也強調:「在與川普會面前試圖取得談判優勢,是個錯誤的策略」。
中國大打稀土牌 學者:習一石兩鳥策略
而相對於貝森特的說法,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鍾志東卻認為,除了這是中國想堆高對美談判籌碼之外,另外就是攸關習近平黨內權力地位的中共四中全會也即將召開,習近平不可能在此之前,向美方示弱,讓政敵抓到把柄,因此才必須對美大動作進行反制。
他說:『我覺得有一點就是在四中全會召開之前啊,基本上來講,習近平不太可能會對美國示弱的,因為這會不利於習近平在黨內的地位,還有四中全會的運作,特別是現在部分媒體報導習近平現在可能面臨著逼宮的這種情勢,所以在這時候,對美國啊展開這種所謂的算是大動作的反制,我覺得就是要展現對美國不示弱,然後針鋒相對的這種基本立場,他假如是對美國示弱的話 那可能會被他的政敵抓到把柄,我想這是剛才提到的在四中全會之前,不能夠對美國示弱這樣子的一個基本的態度。』
與時間賽跑 稀土武器化必須梭哈
此外,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則認為,中國這張稀土牌可說是終極絕招,因此全球各國早已想盡辦法建立「去中化」的稀土供應鏈,避免遭到中國壟斷和威脅,他預期再過幾年,各國就可以打破中國的壟斷,因此在時間的壓力下,中國現在再不出手的話,那稀土就會失去武器化的威力和效果。
王國臣說:『我也覺得現在的很多東西,其實習近平再不梭哈,他也沒有機會把牌端出來了,那包含了大豆跟稀土都是一樣的,因為在整個剛才說到在川普2.0的氛圍底下,各國都有被迫買採購美國商品的需求,所以大豆本身,我覺得只是在短期美國跟各國在分配或調整的過程中,還有稍微的作用,等到調整完了,大概就是你說的,就沒有武器化的效果了。』
中國若無下台階 美中談判將陷僵局
至於美中目前的對峙,究竟誰佔上風?鍾志東則認為,美中雙方可說各有籌碼,但美國將關稅政治化,對中國進行的關稅施壓力,顯然很有效,否則中國也不會在TikTok的議題上對美國讓步。但他認為,就是因為中國在TikTok談判上完全居於下風,讓中國很挫折,才會讓中國現在打出稀土牌,甚至還有鋰電池牌和大豆牌等組合拳。
也因此,鍾志東認為,美中關稅的談判,如果美國不能讓中國有下台階,讓習近平可以對國內有一個交待的話,雙方的談判恐怕就將會陷入僵局。
他說:『我覺得就是北京可能希望美國至少要給他一個能夠宣傳,至少對內宣傳的一個理由,要不然的話,假如是去跟川普碰面,反而是割地賠款,然後面子也沒有給他的話,我覺得習近平他跟川普見面,假如沒有政治上面的回饋的話,那見面對他是沒有好處的嘛,所以我是覺得這時候要看川普,在實際的議題上面來講,怎麼樣能夠讓中國跟國內有所交代,在所謂的美中競爭的這個過程之中,中國並沒有輸,我覺得這個滿重要的。』
川習會並非萬靈丹 美中對抗格局不變
對於川普表示,川習會將會如期舉行一事,鍾東志也提醒外界,川習會並非萬靈丹,外界不要抱太大的期待,畢竟美中雙方許多結構性的矛盾並沒有改變,這不會因為川習的會面就能解決,甚至讓美中關稅談判出現具體結果。
他說:『川普是十分想要跟習近平見面,可是見面之後是不是就是一定會有結果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雙普會嘛,川普跟蒲亭碰面,碰面之前還有那個規格 ,大家說這川普偏蒲亭,可是實際上後來講沒有嘛,所以見面當然是至少表面上面沒有撕破臉,表面是還有轉換的餘地,但並不一定就是說就是往好的方面發展。』
無論如何,在美中整個對抗的格局不變下,雙邊的競合也將持續下去,只是對於習近平而言,目前正處於權力變動的關鍵時刻,或許正像川普說的,「別擔心中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尊敬的習主席(習近平)只是心情不好。」
資料來源:2025-10-14 15:35 央廣
撰稿編輯:程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