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拋出「台美晶片產能五五分工」提案,要求未來美國與台灣各生產五成美國所需晶片,並指台灣若盼獲安全保護,就應協助美國達成半導體自給自足目標。這個提案不只是技術轉移與產能再分配,更是外交與國安籌碼公開喊價。台灣的應對策略須冷靜、務實,並掌握三原則:維持談判主動權、保障產業主體性、與創造制度性的合作框架。
盧特尼克強調的不是合作,而是「代價」,這項要求清楚反映出美國對「矽盾」不信任。美國對過度依賴台灣晶片憂慮,早在拜登政府就已提出,如今川普政府以更強硬語言包裝成雙邊協議,其實是對台灣戰略價值再定義,若不能幫美國分攤風險,就難享有戰略保護,這對台灣構成高度挑戰,晶片是我們掌握的核心籌碼,但深化台美戰略夥伴關係,又仰賴以半導體合作為基礎。
若處理得當,台灣可望藉此建立制度化的雙邊科技合作機制;若處理失誤,則可能陷入讓渡過多、失去半導體核心優勢風險。
首先,台灣不應接受「五五分」這個語言框架。晶片產能並非能簡單對半劃分,它涉及供應鏈完整度、人才、設備與技術保密。美方提出五成產能回流美國,是象徵性指標,實非技術上可行路徑。台灣若被動接受此一語彙,不僅失去定義權,也形同承認產能讓渡是既定目標。我們應將談判語境轉向「分工合作」、「區域韌性」、「技術共享機制」等較具對等性論述,重設對話節奏。
其次,技術節點的主控權須劃下底線。台灣可釋出一定的成熟製程合作空間,例如與美方共建封裝測試中心或協助半導體材料供應鏈重構,至於七奈米以下先進製程與設計架構,應堅守「不轉移、不外包」底線。否則,一旦讓渡這些技術核心,不但削弱自身不可替代性,美方對台灣的安全承諾誘因也將同步減弱。而全般合作皆須搭配「保護條款」,譬如美方若未履行人才投入、技術共享、關稅優惠等承諾,台灣保有回收投資、終止合作或調整協議的權利。不可簽下任何「無法退出協議」,至於技術移轉與地緣安全,更不能被綁定成美國單方面決定的「對價交換」。
此外,須讓談判不只是「台美二元對話」,而要納入多邊平台與其他盟友。美方對晶片供應鏈重組,也積極拉攏日韓。台灣應善用機會,在談判過程引入「晶片四方聯盟」等區域合作架構,讓合作建立在制度化、互補性與共同風險承擔的基礎,避免被當成單一供應基地而遭壓迫。自川普重返白宮後,已明顯採取「以安全為名進行產業重構」策略,手段包括高關稅威脅、技術封鎖、強迫在地生產等。這些措施固有其產業政策目的,但台灣要看清這不只是對台施壓,更是對全球供應鏈秩序重組的談判出價。台灣若一味防守,只會被迫逐項割讓優勢;唯有主動出擊,談判才能保有彈性與自主性。
台灣的「矽盾」能否持續,取決於我們如何把半導體優勢從「市場壟斷」轉化為「談判主導權」;台灣唯有從一開始就主動掌握節奏、提出合作架構、並建立完備監督與反制機制,才能在晶片談判維持主動、保持優勢、穩住戰略安全。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