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賢明:台灣面臨不平等加劇的挑戰

托瑪.皮凱提、邁可.桑德爾兩位學者緊扣時代脈動,分析2024 年川普再次勝選的背景。他們指出,自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兩大政黨的選民基礎發生轉變:民主黨日益迎合城市精英,忽略工人階級需求,導致傳統票倉在2016 年大量流失,這種疏離感延續至今,促成川普再度當選。皮凱提透過數據發現,居住區域的失業狀況與川普支持率密切相關,全球化導致製造業工作外流至中國等地,受影響的工人階級,轉而支持川普。

桑德爾則補充,就業困難進一步削弱社區機構(如工會、宗教組織、社區中心)對社會的凝聚力,進而加劇政治極化。為解決右派(保守派)在選舉中愈來愈得勢的趨勢,皮凱提認為,提振就業並提供區域公共服務(如交通、公立學校、醫療保健),是維繫社會公平的基礎。桑德爾則建議左派(社會民主勢力)重新定義左派的認同,與右派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競爭。他提出「經濟愛國主義」理念︰企業應回饋社會而非將資本轉移海外避稅,將愛國主義與社會公平結合,讓經濟成長惠及全民。希望能透過這些經濟政策和論述,將兩黨慢慢拉回理性討論。

在台灣,我們也面臨類似的不平等挑戰。

經濟上,前1%富人的財富持續增長。在教育方面,台大教授駱明慶與林明仁的研究顯示,台大學生大多來自台北等富裕地區家庭,占比遠高於花東地區家庭,例如北市大安區的占比(6.10%)是台東縣的30倍(0.19%);而來自富裕階級的比例也遠高於中下階層家庭,最富有家庭(100百分位)的子女,進台大的機率是最窮家庭(10百分位)子女的6倍。此外,政治極化與民粹主義在台灣也有日益顯著的現象。關注台灣社會正義與經濟公平的讀者,本書是重要的參考。

最後,儘管近數十年不平等加劇,貧富差距幾乎創世紀新高,兩位學者仍對未來抱持無比樂觀。他們堅信與上世紀相比,多數地區的不平等已顯著改善,證明不平等並非不可逆的自然法則,而是可透過政策改變的結局。這種堅信公平的勇氣,正是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動力。

(本文作者連賢明為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摘自天下雜誌《未來的戰鬥:皮凱提與桑德爾對談平等與正義,揭露當今獨特又殘酷的不平等》推薦文)

資料來源:2025.09.05 03:00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