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外部成本暴增 航運、油電、塑膠業 負擔最高 高碳排企業面臨轉型壓力,淨利恐轉負

最新公布的《臺灣企業環境外部成本報告》指出,環境外部成本已 成企業財務與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報告顯示,臺灣1,262家上市公司 碳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近7成,其中247家上市櫃企業,每家的環境 外部成本超過上億元,以歐盟碳交易價格(EU ETS)評估環境外部成 本,高達5,409億元,就行業別來看,航運、油電燃氣與塑膠工業, 此三大產業的負擔最高。

「環境成本占淨利比」最高的前五項產業及其家數,分別為玻璃陶 瓷(4)、造紙工業(6)、塑膠工業(20)、油電燃氣業(9)、鋼 鐵工業(47)。碳排三大來源中的範疇3,為大多數企業的主要碳排 來源,統計2023年度完整揭露範疇1,2,3的718家企業,占比最高的行 業別,依序為金融保險、電機機械、數位雲端、電腦及周邊設備業、 建材營造業、通信網路。

此份報告來自CSRone永續智庫與中華經濟研究院首度合辦的永續論 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前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ERM Taiwan合夥人 溫麗琪提出。推估情境依據台灣碳費,歐盟碳交易均價(EU ETS), 及美國碳社會成本(SCC)得出三項,推估環境成本占營收比例、環 境成本占淨利比例兩大類。

就產業別評估,水泥、油電燃氣,以及航運業的環境成本占營收比 例為最高;油電燃氣、造紙業、鋼鐵,以及水泥環境成本占淨利比例 最高。就市場別看,台灣的碳費及措施遠低於歐盟和美國。

調研團隊指出,範疇3(供應鏈)決定了產業競爭力,而碳定價將 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國際碳定價更將決定企業的生存,以歐盟202 3碳交易均價的情境來看,加計總碳排量的1,262家企業,將有67家上 市公司的企業淨利將「由正轉負」,顯示高碳排企業所面臨的轉型壓 力。

若以最嚴格的美國碳社會成本(SCC)來推估,則會進一步擴大到 134家企業的淨利會由正轉負。

同時發表的《2025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報告人CSR one營運副總陳厚儒指出,資本額100億以上的台灣企業逾5成已揭露 內部碳定價行動,受調查的資本額20億以上企業,67.2%已揭露淨零 目標,94.4%企業揭露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其中56.8%企業涵蓋範疇 3排放,但主要仍限於組織內部邊緣範疇,顯示企業在上下游碳盤查 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2/財經要聞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