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川普關稅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台灣應謹慎避免過度對抗

面對美國川普關稅挑戰,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表示,台灣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約有七成屬於資通訊(ICT)領域,台灣應謹慎避免過度對抗,爭取公平稅率與ICT產業豁免,關鍵在下半年。

台灣在美國貿易夥伴中排名第五至第六,隨著全球AI供應鏈整合,對美出口持續成長,對整體經濟帶來深遠影響。然而,面對美國可能再度啟動的關稅措施,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呼籲,台灣應採取謹慎態度,避免過度對抗,並致力於爭取公平的稅率與電子產業的關稅豁免,以守護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連賢明指出,川普關稅2.0的政策與第一次不同,不僅針對中國,可能波及全球主要經濟體。預期未來基本關稅底線為10%,對貿易逆差大的國家可能提高到15%-20%。台灣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約有七成屬於資通訊(ICT)領域,因此必須特別努力爭取這部分產品的關稅豁免。

目前半導體與電子產品的關稅具體措施尚未明朗。連賢明指出,美國短期內難以將電子產業完全移回本土,台灣可利用供應鏈不可取代的優勢,爭取更多緩衝與調整空間,並以積極表達合作與投資意願,換取稅率上的優惠。

此外,連賢明提到,川普政府將關稅視為談判工具,不是最終結果。台灣在應對上應避免被誤認為操控匯率或設下非關稅障礙,以免影響雙邊談判氣氛。由於台灣經濟規模相對較小,與美國貿易依存度高,因此更須審慎評估立場與策略,維護台灣利益。

原先預估美國新一輪關稅對台灣的衝擊將於2026年出現,但隨著情勢變化,預期最快在今年下半年便會有明確跡象。連賢明強調,應密切關注局勢發展,靈活調整應對方案,在變局中穩住出口競爭力。

資料來源:Yahoo財經 2025年4月28日 週一 上午11:45
特派記者:湯暖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