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之主軸除持續檢討費率結構外,並因應電子產品的變化調查相關費率因子,同時,受「綠色」政策目標影響,為促使國內責任製造業者更具環保意識及資源回收處理產業再升級,已開始思考如何由現行的齊頭式收費納入綠色設計改以產品是否具有「環保標章」進行差別徵收,其中,差別補貼費率雖已開始落實執行,惟其差別方式仍需再次檢視適合性,另差別費率的制訂及未來稽核之指標亦須更進一步釐清與定義。
同時,利用4種統計方法(進口貿易統計、回收認證量統計、新品及舊品現場調查)進行各材質平均重量推估,進一步檢討處理成本估算方式,並對回收率異常材質(異常高:認證回收率超過100%;異常低:認證回收率低於30%),廢電視機、廢電風扇、廢筆記型電腦、廢鍵盤及廢冷暖氣機,提出改善認證回收率建議方案。再者,根據產品發展趨勢提出10項新興產品,包括:(1)電子電器:電視顯示器、家用臥式冰櫃、小物清洗機、無風扇葉電風扇(氣流倍增器)、全熱交換器;(2)資訊物品:LED顯示器、平板電腦、2.5吋可攜式硬碟、特殊規格電源供應器、LED印表機,並參考歷年責任物解釋函責任物提出判定原則修正建議,主要採用條列式,使業者可以將所製造以及輸入產品逐步進行判斷,方便進行後續申報繳費作業。
此外,本計畫持續整理更新費率資料庫,協助辦理6場次費率審議委員大會及工作小組會議,彙整歷年物品及容器之回收清除處理費率及補貼費率,及歷年費率審議會議決議事項,並將相關會議紀錄完成檔案建置及上傳至資源回收管理系統。
最後,透過台美電子廢棄物交流會議以推廣我國的管理專業效用並跨出台灣,主要係因我國推動資源回收已達15年之久,其相關制度與實質經驗已有完備作業程序,若未來欲拓展海外市場,可將我國經驗輸出至東南亞國家,以協助建立資源回收體制,提升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