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觀光產業,加上兩岸關係和緩,來臺旅客迅速成長,臺灣有機會於2016年達到千萬人次訪臺的目標。屆時國內的交通旅遊服務設施是否具有足夠的接待容量,值得加以探討。另一方面,來臺旅客人數的增加,也會對國內產業帶來新的經營思維,如何促使其調整營運策略,由量變而產生質變,進而提升競爭力,相當值得正視。此外,政府又該如何隨著此變化而適時修訂觀光相關政策或法規,使觀光業可以擁有嶄新的面貌。以上課題均值得深入剖析。
有鑑於此,本計畫係以2016年來臺旅客達千萬人次的前提下展開研究。本計畫首先借鏡他國觀光經驗,參酌他們因應觀光產業規模擴大時之主要作法。其次,透過模型分析未來交通旅遊服務設施之供需狀況,研判是否產生缺口。在掌握供需容量後,本計畫進一步探討觀光業者經營型態的創新作為,以及檢討現行觀光政策與相關法規,並提出政策建議。
在交通服務設施供需缺口的實證分析上,本研究建立模型推估2016年千萬來臺旅客對交通服務設施之需求,再與2011年的供給量作比較。
在國際航空運輸的需求,未來有不足的現象,不過,航空業者的經營模式具有相當彈性,因此可透過增加航班來因應需求的增加。當然,增加航班必須政府的協助解決,以及與欲增加航班的國家簽署機關協定。
在國際輪船運輸的供需上,由於目前參與營運業者所投入的船舶數,排班並沒有非常密集,尚有輪休的情況,所以供給應無不足的問題。
根據遊覽車供需缺口的推估,整體數量理應足夠,但旅遊旺季或部分民間節慶需求期間,可能存在暫時性或區域性供給不足的情況。若各地區遊覽車可以相互支援調配,則不足的情況可以緩和。尤其若中型巴士若可以分攤部分需求,則對遊覽車的需求也可減輕。 在旅館的供需缺口的推估上,評估結果發現未來旅館房間數有區域性或時間性(如旅遊旺季)的不足。但若考量籌設中的觀光旅館及未來旅館與民宿增加之房間數,則不足的情況會有所改善。此外,也可以藉由推動招攬旅客於淡季來臺,進而舒緩旺季的需求。
在導遊的供需推估上,就目前人數觀之,除了華語、英語及日語導遊人數供給有剩餘外,其他語言專長的導遊普遍仍有不足的現象。
至於在機場設施方面,桃園機場為最主要出入境機場,就該機場而言,容納千萬旅客來臺及國人出國之需求應足夠,但亦接近飽和,待2018年第三航廈加入營運後,將可有效紓解。
綜合上述分析,本計畫的主要政策建議將區分為整體建議、服務設施缺口建議及後續研究建議等三方面。在整體建議方面,包括加強跨部會的整合協調,發揮觀光的最大效益、強化基礎設施、建構發展郵輪及廉價航空市場的環境、研擬法規中納入新經營模式的可行性,以符合產業發展趨勢、適度提高風景特定區的清潔維護費及門票,以長期挹注觀光景點的建設與維護經費、擴大觀光免簽證國家、加強新興市場的開發,以及適時提高中國大陸觀光客的人數上限、與鄰近國共同推動區域觀光,發展一程多站旅遊。
其次,在服務設施缺口建議方面,包括建置遊覽車資訊平台、鼓勵發展中型巴士,鼓勵或促銷淡季旅遊,以紓解對交通旅遊服務設施的供給。
最後,在後續研究建議上,包括回歸各專責單位,繼續深入研究、千萬旅客對環境、社會、文化層面的衝擊,宜及早掌握與因應、地方政府亦應投入研究觀光產業,與中央政府共創雙贏,以及建立遊覽車分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