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大陸在世界經濟中的角色逐漸從過去純然強調其作為製造基地的世界工廠角色,開始轉向強調其潛在的內需市場的發展;此外,在其自身經濟發展的階段任務當中,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區域發展重點由沿海地區向內陸中西部地區移轉等,都是越來越為重要的議題。在這些背景下,由於中國大陸幅員遼闊,許多省分的人口甚至超越許多國際大國,對於其內部區域的研究,尤其是關於產業分布的研究更顯重要。本研究即是以此為主要目的,希望透過系統性的探究,透過對於現況發展與未來規劃方向的歸納整理,透過對統計數字、政策文件與專家訪談的研究方法,希望提供對於中國大陸區域產業發展與未來規劃的一個大致的藍圖與概念,以作為後續研究與政府相關政策研擬之參考。此外,由於兩岸經濟與產業連結的主要連結點在於中國大陸臺商,本研究亦針對臺商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歷程與現況以及其未來區域布局之動向做一整體性探討。最後,針對研究之結果配合目前兩岸相關政策,提出相關之政策建議。
為了能順利開展主要研究議題,本研究首先在第二章「中國大陸產業界定與管理體制」針對統計上兩岸行業分類的標準做一些說明、比較與連結;其次,針對中國大陸許多關於產業的用語,非我們所熟悉者,做進一步的說明與定義;最後並針對中國大陸相關環繞產業發展的相關部委或管理體制做一個綜合性的介紹。這些都對於後續研究的開展或是對於議題的了解,提供更好的基礎。
而在第三章「中國大陸各區域產業發展現況」,本研究開始進入研究主題,在此一部分主要是根據《中國統計年鑑》、《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鑑》、《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鑑》等官方統計出版品當中,選擇與產業發展較相關之統計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從各面向來描繪各地區之產業發展樣貌,並從而掌握區域內重要之產業。首先會針對各省市來做全國性的水平比較,以看出各區域之間的產業業別差異、產業特性差異等;其次,針對幾個重要的經濟區塊來做進一步的說明,包括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及中部地區等五個地區。
在了解各區域的產業現況發展之後,亦必須要對其未來發展有所掌握。第四章「中國大陸各區域產業發展前瞻」即透過對於各項中央級、省級等相關政策規劃文件來掌握其未來發展之脈絡。主要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以及各省、自治區與直轄市根據全國《十二五規劃綱要》而各自擬定的十二五規劃當中與產業相關的內容來進行歸納整理,並輔以相關的、全國性的產業規劃內容,以勾勒出中國大陸各地區未來所欲發展之產業圖像,並同時參考與區域發展相關之規劃,來進一步確認各區域未來的產業規劃重點方向。第四章最後並針對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要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各省未來發展的潛力做試探性的評估。由於各地區要素稟賦與產業實力差距頗大,本研究採用四項量化指標,包括:創新能力、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作為衡量標準,獲得各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潛力指標。
第五章「臺灣企業在中國大陸發展現況與未來布局」則是從臺商發展的觀點來看其在中國大陸之發展,包括布局現況與未來動向,分別從相關統計、調查報告以及專家訪談中來歸納整理。大致來說,臺商分布已從以長三角與珠三角為主,開始有向成渝地區、環渤海地區、中部地區等開始小幅擴散的現象,發展的產業也開始多元化。最後,根據以上之研究成果,本研究針對整體臺商布局中國大陸的產業與區位策略動向提出看法,並針對未來兩岸經貿互動應納入更多區域性考量提出相關之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