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臺灣能源資源缺乏,能源進口依賴度達98%,在能源自給率不足的前提下,國際能源價格的變動將對國內產業及整體經濟有顯著的影響,因此,需要建立模型並能予以量化評估各產業因能源價格及生產成本變動所帶來之衝擊。
此外,目前國際燃料價格相對於2003年燃料價格為高,但我國電價未完全反映燃料成本變動,偏低的能源價格將影響整體能源使用效率,降低長期產業競爭力,並使得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然而油價與電價的調整勢必會影響國內產業成本,進而造成物價上漲及經濟成長減緩,且製造業部門之能源成本占總生產成本比重相較於其他業別之能源成本占總生產成本比重為高,故能源價格變動對製造業部門影響將相對明顯,因此節能措施與相關政策推動有其必要性,且亦須透過掌握各產業別之能源價格需求彈性,瞭解能源價格變動對產業之影響,和產業之能源節約空間。
本計畫估算出我國製造業整體部門之煤、油、天然氣、電力價格短期需求彈性分別為-0.893、-0.844、-1.159和-0.354,由估計結果顯示,當同樣面對能源價格上漲情況時,短期內電力節約空間相對較小。再者,製造業在能源使用上屬於電力密集,也即電力成本占總能源成本比重較高(以2012年的比重為例,占68.55%),因此在電力價格上漲時會使產業能源成本增加較多,故若無相關節能配套措施下,較容易受到能源成本增加帶來的影響和衝擊。本計畫亦估算我國製造業各能源價格的長期需求彈性,製造業整體之煤、油、天然氣、電力長期價格需求彈性分別為-0.985、-1.030、-1.175與-0.919,與短期彈性比較可知,長期下各類能源價格需求彈性大於短期價格需求彈性,顯示各業別之各類能源於長期時具有更大的節能潛力和空間。
此外,根據能源價格變動對其他生產要素之交叉彈性估算結果顯示,製造業整體之能源和資本、勞動間呈替代關係,表示在產出水準不變下,當能源價格上升時可提供各產業進行投資節能設備和聘雇節能人才的誘因,用以降低能源使用。
再由能源價格變動後製造業部門之利潤率變動分析發現,油、電價格上漲幅度愈高,製造業部門之獲利影響度愈低、利潤率減損率愈高,以油價漲幅10%至40%且未考慮節能效果時對製造業整體的影響為例,獲利影響度由4.16%下降至4.00%,利潤率減損率則由1.26%上升至5.03%;另由獲利影響度與利潤變動率亦可發現,利潤率愈低以及能源成本支出較高的產業,所受到能源價格上升的影響程度普遍愈大,以能源密集產業-紡織成衣及服飾業為例,當電價上漲40%以及未考慮節能效果時,獲利影響度僅1.52%,為細業別中最低的業別,但該業別之利潤率減損率(44.36%)為細業別中受影響程度最高的產業,然而若考慮節能效果,紡織成衣及服飾業的獲利影響度為1.93%,且利潤率減損率降低為29.39%,顯示利用節能措施將可使得該產業承受或吸收能源成本變動的能力提高,故能源價格上漲時若廠商能透過調整生產方式、能源結構及其他能源節約行為,將可有效減緩能源成本增加的衝擊。
計畫中亦彙整國內外能源密集產業之節能措施,可做為我國製造業部門之參考。由於我國能源價格並未充分反映內部及外部成本,故建議實行能源價格合理化政策以促進能源密集產業調整能源使用結構,並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促使排碳量較高的耗能產業減少能源使用,有助於耗能產業達成能源節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