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顯示,自2008年7月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至2013年12月底止,來臺陸客總人數為1,004.6萬人次,創造新臺幣約5,900億元外匯收入;其中觀光團體陸客(以下稱陸客觀光團)達651.7萬人次,帶來新臺幣3,300億元的外匯收入。同時,自2011年6月底開放中國大陸旅客來臺自由行(以下稱自由行陸客),至2013年12月底止,累積總入境人數達約74萬人次,尤其2013年平均每日入境人數達1,433人次。顯見中國大陸旅客對國內觀光旅遊市場之強力挹注,其所伴隨的經濟效益與分配也倍受期待與討論。
本研究透過對觀光供給產業(包括地接社、載客車輛業、旅館及住宿業、餐飲業)之業者與服務成員(導遊)的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以及經濟模型(總體計量模型以及產業關聯模型)之推演估算,解析開放陸客來臺觀光後,臺灣觀光供給產業之營運特色與服務模式,另就大陸自由行市場之旅客特性、消費行為,以及陸客觀光團與自由行陸客來臺旅遊對臺灣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爰此,本研究結合質化與量化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獲得之重要結果臚列於下: (一)國內觀光供給產業緊密結合並朝多元化發展 在全球化、科技化的浪潮下,國內觀光供給業者之營運與服務模式日趨專業及多元化經營之考量,透過綿密分工以及跨業之垂直與水平整合,有效配置資源,降低成本、拓展市場,同時提升服務品質與效率。本研究發現,國內觀光供給產業業者之間,互有往來並緊密連結,企業廠商之間多秉持互信原則,以長期、制式化契約的合作模式;特別是針對客源穩定、信用良好的業者,業者間的合作模式乃至付款機制則更具彈性。
開放陸客來臺觀光的商機,對國內觀光供給產業之不同業者所產生的直接與間接影響不盡相同,不過多數業者多認為在市場公平競爭原則下,陸客來臺確實開創龐大商機,特別是在全面開放初期,對原本相對平緩的來臺旅遊市場,在獲利上提供明顯的助益,並帶動相關產業投資,如更新軟硬體設備、籌建餐廳與旅館等;惟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獲利程度也隨之被壓縮,故有業者亦朝多角化、差異化經營,慎選合作夥伴,甚至選擇性承接觀光陸客團業務,努力朝優化的方向努力。
(二)國內觀光旅遊供應鏈服務模式分析
1.跨業投資:國內觀光供給產業雖於近年朝向垂直與水平整合模式發展增多的趨勢,但目前比例仍不高:其中地接社從事跨業投資的比例約15%、旅館住宿業約16%、載客車輛業者約9.5%、餐廳業者約17%。亦即,國內觀光供給產業跨業經營的比例,雖然因不同產業特性而有差異,不過比例都低於一成七以下。
2.整合服務:國內觀光供給產業之整合服務,以旅館住宿業、旅行社業者較為普遍:其中旅行社主要結合旅館住宿業或載客車輛業者之整合與服務樣貌最為普遍;而旅館住宿業之整合對象則以載客車輛業、餐廳業者為主。
3.垂直整合:國內觀光供給產業即便有產業垂直整合經營模式,但多能尊重市場秩序並維持公平競爭:目前90%以上之觀光供給產業之所有權歸屬於國內企業經營,且市場屬於公平競爭方式。
4.多元發展:伴隨陸客來臺人次增加帶來之龐大商機,有愈多企業、廠商、投資者爭相進入市場,造成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市場秩序之維持更為不易。隨著新型態服務與營運模式發展,產業之間橫向與縱向之連結日趨緊密,致使有少數業者為了爭取業務或銷售成績而有違反市場公平競爭機制,如削價甚至低價搶客的情形,甚而有「購物綁旅遊」等失序情形。不過,受訪業者表示,此一情事或有短期操作之獲利,但隨著資訊之公開透明以及市場供需雙方之轉型升級,失序情形難以持續並將為市場所淘汰。若廠商能正視此市場失序行為,結合科技網路平台,並朝多元化、客製化、差異化方式調整營運策略,由量的成長轉型質的提升,反而對國內旅遊市場之長期發展,有正面助益。
(三)自由行陸客行程前中後日漸依賴網路環境,偏好城市都會旅遊
1.行前規劃:不論是規劃行程或旅遊資訊之取得,多仰賴網路訂票或網路訊息;其中,規劃行程以自行上網訂購所需機票、飯店、套票等比率達88%;而旅遊資訊來源透過網路訊息,如部落客、微博、博客、攻略、推特(twitter)推薦等也達72%;且有關大陸訂房網,如攜程網、淘寶網、Agoda、China hotel等網頁資料以及台旅會網站等也都是自由行陸客造訪之熱門選項,顯示網際網路不僅為自由行陸客來臺之重要消息來源,而且藉由網路預訂服務,可提高旅客安排在臺旅程的豐富性。
2.訪臺期間消費行為:
(1)在飲食消費上較偏好點心小吃(94%)、臺灣特色料理(93%)、茶飲、咖啡(91%)、速食、外賣、外帶等(48%)、星級餐廳(34%)等。選擇飲食消費的主要考慮項目,依序為店面裝潢與內部擺設、口味或經驗、份量或餐點內容多寡、接待方式與服務態度、地點(商圈)與交通便利性等。
(2)在住宿考慮因素為坪數或床數多寡、旅館裝潢與設施以及價格高低者居多;至於在交通選擇主要考慮因素為座位大小或運量多寡、套票包裝與優惠以及轉程路線多寡等。
(3)購物主要考慮因素以曾有相關購物經驗(63%)和交通或地點便利(62%)為主;相對之下,接待與服務態度與退稅及折扣優惠較不重視,填答比重都在10%以下。另外,自由行旅客因交通便利性考量,偏好於城市都會區域消費,並以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等為主。
3.離臺印象及重遊率:至於自由行陸客對於旅遊臺灣的收穫,以品嚐美食(89%)最高。此外,有高達九成五的旅客願意向他人推薦本次自由行的經驗,顯見多數旅客對臺灣旅遊感到滿意。至於是否願意再次來臺自由行。有86%表示會選擇再次來臺自由行,有13%將改參加團體旅遊。
(四)陸客來臺對我國產業的貢獻及經濟效益大
1.陸客觀光團之經濟效益
根據總體計量模型(需求面向)推估,如以開放陸客觀光團所帶動之名目GDP變動金額觀察,自2008年至2012年間,累計增加金額為新臺幣4,075.3億元,其中扣除開放陸客觀光團來臺所帶來的直接外匯收入2,484.3億元,仍有新臺幣1,591億元之差距,此即陸客觀光團政策開放之間接效益。
此外,開放陸客來臺觀光也活絡國內之內需市場以及就業市場,如根據模擬資料觀察,陸客觀光團使2012年製造業就業人數增加9,720人、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16,450人,並提升國內薪資水準約新臺幣394.58元(製造業平均,2012年)〜311.70元(服務業平均,2012年)。
若以產業關聯模型(供給面向)推估對國內主要產業的經濟效益,不論是否使用將進口中間原料扣除的乘數矩陣所計算產業關聯效果,都顯示對國內各業產出、所得與就業等具有正面影響,尤其以觀光供給產業最為明顯。若以2011年資料為分析基準,觀光供給產業新增產出(國內生產總額,GDO)之變動率排名依序為旅行服務業、運輸工具設備租賃、住宿服務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陸上運輸業、航空運輸業及零售業等,合計全體產業國內生產總額變化金額約為新臺幣1,560.4億元(變動率0.39%)〜984億元(變動率0.25%)。倘以新增產出(國內生產總額,GDO)之絕對變動金額來看,以零售業最高,其次是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2.自由行陸客之經濟效益
自由行部分,雖然因政策開放時間較晚(2011年中),以及開始之試點城市較少、人數訂有上限等,經濟效益發酵較慢。不過其對臺灣經濟仍有其挹注效果。如2012年時因開放自由行,使當年名目GDP增加新臺幣71.6億元;經濟成長率增加0.05個百分點。同時,對於國內相關產業之產出、所得或是就業,也都有其帶動效果。倘以新增產出實際絕對金額來看,以零售業最高,其次是陸上運輸業,以及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綜合而言,不論是由需求面或供給面角度,陸客觀光團或是自由行陸客,對國內經濟除直接挹注觀光外匯收入外,同時也透過最終需求擴張以及產業關聯等間接效果帶動整體經濟,顯示開放中國大陸旅客來臺旅遊與觀光活動對國內產業與經濟的可觀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