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二○二四年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的研究皆與AI產生連結。從研究類神經網路奠定機器學習基礎,到用深度學習開發RoseTTAFold及AlphaFold2 模型預測蛋白質結構,顯示人工智慧技術不僅在物理與化學研究上扮演重要角色,還將帶動各種產業和社會層面的技術創新。
根據義大利中央銀行經濟學家Andrea Gazzani和Filippo Natoli八月發表的研究《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AI innovation》,隨著AI創新的快速發展,對經濟的影響愈發顯著,AI的技術創新不僅提升科技產業效能,還影響總體經濟,包括促進工業生產、壓低消費者價格,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不僅在短期內提升經濟活動,也將在長期內改變經濟結構,使得「總要素生產力」(TFP)得以提升,進而促進總體經濟的效率。
AI技術能夠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改善供應鏈效率,透過自動化和智慧決策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總體經濟效益,有助解決傳統經濟模式的效率瓶頸,促使各行各業提升有效生產力。
值得台灣注意的是,中國聚焦提高總要素生產力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以「新型舉國體制」助力科技創新並運用人工智慧突破傳統的經濟成長模式,發展自主的「新質生產力」生態系統。中共在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企圖透過人工智慧創新催生高附加值的新產業,帶來全新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在全球經濟格局尋求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
人工智慧的技術創新已是推動總體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不僅提高總要素生產力,且可促進產業升級和勞動市場的結構重組。雖然AI應用對經濟發展帶來許多正面效應,但也「可能加劇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清大王道維教授在部落格示警,AI近年發展在教育、資訊、產業、醫療、商業及經濟領域都造成重大影響,然而AI對於社交、隱私和法律領域則會帶來更大威脅,主要源自AI本身所創造的虛擬思維,一種類似於人類的思考能力,卻又強過人類的訊息處理能力。我們必須思考,當AI超越人類智慧與能力逐漸成為現實後,有朝一日AI發展出自我意識,其後果可能超出人類的掌控範圍。
作 者: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2024-10-12 05:30
原文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67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