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從10月30日起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最高35.3%的反補貼稅至少5年,如果再加上一般關稅10%,合計關稅最高將可達45.3%。儘管中國商務部對此表達完全不能接受,但中歐雙方仍將於11月1日,針對中國電動車保證最低價格等解決方案展開新一輪談判,只是看在學者眼中,中歐雙方妥協讓步的機率並不大。
反制中國電動車低價傾銷 歐盟祭出高關稅
為了反制中國電動車傾銷歐洲市場,歐盟日前投票通過從10月31日開始,正式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開徵最高35.3%的反補貼稅,至少5年,如果再加上原本的一般關稅10%,最高即可課徵高達45.3%的關稅。
中國反反制歐盟制裁 效果不大
對於歐盟強硬態度,中國商務部自然相當不滿,也祭出了「反反制」措施,不僅狀告WTO世貿組織,並對歐盟進口的烈酒、奶製品及豬肉製品展開反傾銷調查外,也準備對從歐盟進口的大型燃油車徵收報復性的關稅。
不過,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為,中國的反反制作為恐怕效果不大,因為狀告世貿組織,大概只是走個程序,很難有實質作用,再者要對歐洲農漁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制裁效果恐怕也不大,至於要課徵從歐洲進口的燃油車報復性關稅,那更可能搞錯對象了。
他說:『因為中國大陸現在本身就在推所謂的電動車。所以不管是歐盟或者是日產的日系的車子,本身就很難在中國大陸賣,尤其是燃油車。所以就算沒有關稅,歐盟的汽車產業本身就很難繼續在中國大陸生存。』
中歐新一輪談判 雙方恐難妥協讓步
然而,即使中歐雙方劍拔弩張,但仍決定在11月1日針對中國電動車保證最低價格等解決方案,展開新一輪的談判。儘管如此,學者並不看好,甚至認為歐盟早就鐵了心,因為就算中國電動車願意保證最低價格,避免以低價打垮歐洲電動車,但歐洲電動車恐怕還是很難有競爭力,因此談判可能只是做做樣子。
王國臣說:『其實就算中國讓步,我覺得歐盟的汽車電動車的優勢也不是這麼高啊。所以這兩塊我覺得只是歐盟的表面原因。我個人預測它是鐵了心一定是封殺到底的。所以對於後續的談判,歐方的態度應該只是叫中國讓步了。那如果中國不讓步,我覺得歐方不會有任何的退讓跡象。』
反制中國電動車 歐盟意在減少進口數量
至於歐盟希望中國在哪裡讓步?王國臣認為,恐怕不是外界關注的保證中國電動車最低價格,或是中國承諾赴歐投資的項目上,而是希望能從根本限制減少中國出口到歐盟電動車的數量。
他說:『當然就是我覺得最明顯的,就是講不出來的,減少出口歐盟啊!那甚至是一定的進口配額而已,而不是所謂的價格或投資讓步。換句話說,舉例來講,你每一年大概只能進口它大概10萬輛或20萬輛的中國電動車,歐方的態度應該是在這邊。』
中國未來恐遭補貼政策反噬 成全球關稅公敵
至於中歐雙方一旦談判破裂,又會帶來什麼影響?王國臣認為,這證明了中國現在已經被自己的補貼政策反噬了,這導致本身的產能過剩,不但電動車被關稅反制,許多廉價商品也在東南亞市場被關稅反制,未來中國勢必會為其補貼政策付出代價。
他說;『大量的政府補貼並沒有帶動應該有的投資。所以債務在增加的時候,人民銀行通過印鈔票來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印鈔票會讓匯率貶值,在這種匯率貶值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只能被迫更多的出口來支撐匯率。所以中國大陸的一系列行為,反而讓它跟全球事實上是產生一個扞格。』
沒有了補貼政策 中國電動車難有競爭力?!
只是對於目前中國電動車的強力競爭力,王國臣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低迷,中國恐怕已經快沒錢可以支撐補貼政策,頂多就再撐一兩年,一旦沒有了補貼,中國電動車的「不正常」競爭力是否還能存在,就有待觀察了。
擺脫對中依賴 歐盟未來恐走台灣對中經貿模式
反觀歐盟方面,為了擺脫對中的依賴,王國臣預期,歐盟未來應該會步上台灣和中國的經貿走向,也就是會逐年減少和中國經貿的往來,降低中國對歐盟經貿的影響力,即使過程中會有陣痛,但也勢不可擋。
資料來源:Rti 中央廣播電台/2024-11-01 15:48
撰稿編輯:程寬厚
原文網址: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2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