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指出,台灣出口產業約占國家整體GDP6成,因此碳費費率經濟衝擊評估模型,也應考慮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對我國經濟的衝擊。(資料照)
減碳是全球共同課題,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後年將正式上路,針對高碳排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美國等各國近期也打算跟進。國內學者指出,台灣出口產業約占國家整體GDP(國內生產毛額)六成,因此碳費費率經濟衝擊評估模型,也應考慮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對我國經濟的衝擊。
根據環境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碳費徵收總體經濟衝擊模擬,以碳費費率每噸一百到一千元評估對GDP、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影響,在完全沒有任何優惠費率下,即使採最高費率一千元試算,對GDP最高減損○.四%、CPI最高增加○.二七%。
針對此模擬結果,碳費費率審議會認為碳費徵收對國內總體經濟影響不明顯,而針對個別產業的經濟衝擊評估則是下次討論重點。
台大經濟學系副教授楊睿中指出,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美國與其他國家也可能在近期跟進。台灣出口產業約占國家整體GDP六十三・二%,碳費費率經濟衝擊評估模型若未考慮國際碳邊境稅,可能無法忠實反映我國經濟面臨的挑戰。
楊睿中並指出,目前與歐盟碳邊境稅掛勾的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每噸二氧化碳價格七十歐元(約新台幣二四八八元),但國內此次評估碳費費率每噸最高只到新台幣一千元,也應評估三千元的影響。
政大經濟學系副教授李浩仲表示,雖然許多人擔心課徵碳稅將減緩經濟成長,但去年有國外研究分析歐洲實施碳稅卅年資料發現,碳稅並未造成GDP和雇用人數的負面影響。此外,目前碳費費率經濟衝擊評估模型還未考量到技術進步層面,若廠商改善生產流程或精進減碳技術,碳費的負向衝擊也將減緩。
李浩仲也表示,面對體質較差的產業,徵收碳費的確可能使其生存不易,進而影響雇用勞工,淨零減碳過程如何兼顧公正轉型,是政府及企業需要面對的課題。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2024/07/22 05:30
記 者:陳嘉怡
原文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57843